特色文章

《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免費下載公告

(以下內容,摘自我為此免費下載本補寫的「第三版電子版序」,僅略作補充。)

2006年,一齣電視台播放的配音動畫的一個粵語讀音,拉開了相隔二十多年的「粵音正讀」爭議的帷幕。一晃眼,原來竟已是十年前的事。2018年的今天,再次在電腦打開本書文稿,匆匆寫下這篇序言,老套講句,真有時光荏苒之感。

過去數年,因生活環境和工作變化,我已不如以往般傾注心力關注香港傳媒的粵音所謂「正讀」現象。偶有餘暇,也多會花時間處理我主理的《粵音資料集叢》(http://www.jyut.net/)的粵音典籍數碼化工作。今距2013年發行紙本實體書初版已五年,且初版、修訂版二書已經斷市,是徵得出版社同意,將拙著全書內容上網。

此一電子文檔,將取代我在2011年發表、整理網誌內容後以仿報章專欄式短篇文章寫成的電子版「初稿」,算是為自己過往所做的粵音研究工作寫下一個段落。而為免混亂,原本網站上提供的「初稿」將會移除。

而這個承自第二版修訂版的的免費下載本將稱為「第三版」,以與前版區別。相比第二版,「第三版」只有輕微的修訂和補充。十年前,我會為這家電視台的粵讀問題扼腕;十年後,這家電視台幾在我生活中消失。所以,本書對該電視台所選用讀音的批評是否仍然適用、其他傳媒又有否重蹈該台的覆轍,尚待各位觀察、評論。話雖如此,本書所引專家學者對於粵讀問題的真知灼見卻不會過時,值得新讀者參考。這也是我覺得拙著的價值所在。

末了,容我在此向協助拙著出版的潘國森先生、心一堂、一直支持本書和網誌的讀者網友,還有因寫作本書而認識、對書中內容給予寶貴意見的老師、前輩致謝。為免攀附,在此不一一具名;倒是在此必須特別多謝在這個網誌多番留言鼓勵在下的香江白丁前輩。

全書內容請移玉至《解‧救‧正讀》網站下載

石見田
二零一八年五月六日

(五月七日補:另有當年「配音谷」事件資料補筆於此。)

特色文章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下簡稱《字庫》)是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開發的粵音查詢服務,自2003年投入服務,使用者不計其數。

拙作《解.救.正讀》討論了近年由學者提倡、傳統推波助瀾下,香港人所面對的粵讀問題。不過,對於《字庫》這個大眾日常查證字音的工具,書中幾乎沒有觸及。這主要是因為:

  • 拙作集中討論「電視台正音」和「何文匯正讀」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欲岔得太遠;
  • 大家看罷本書,再比較《字庫》提供的讀音,對這個網站提供的讀音跟現實的差距,應該心中有數;
  • 《粵庫》只是提供四書的讀音作參考,算是「二手」而非「一手」資料。就算要探討,一般都會研究其源頭——即四本工具書——所提供的讀音,而不是引用者。(我懷疑,這也是鮮有學術文章探討《粵庫》取音的原因。)

不過,這個網站肯定影響了不少人對使用字音的判斷。更大的問題是,不少人似乎誤解了網站所提供讀音和一些術語的用意。我就不止一次在發表有關字音的評論時,被一些人拿《粵庫》的「配詞音」批評我的說法錯誤(這情況甚至會在我已經舉出大量字典作憑證時發生)。因此,數年前我已經有寫文章探討《粵庫》字音的想法,甚至已經從《粵庫》網站蒐集讀音資料。但因生性疏懶,私事羈纏,還有種種原因,寫文一事,最後還是束之高閣。

至2015年,《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TOPick新聞網站刊登文章,將《粵庫》的「異讀字與否」當成「錯讀與否」來「教導」大眾「正音」。及2016年8月,又有TVB報幕員羅山將「朽」改讀『柚jau2』。種種跡象顯示是《粵庫》影響使致。這令我又燃起寫文章探討《粵庫》注音的意念。這一年多時間,斷斷續續,終於完成這篇《〈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可以說,TOPick兩篇「離晒譜」的文章和羅山「離晒譜」的改讀,促成了本文的誕生。

拙文一則嘗試分析《粵庫》的審音取態,二則列舉「配詞音」跟日常讀音的差距,供使用者參考。以下是一些關於此文的題外話:

  • 本想以《解.救.正讀》「附錄」形式,仿照原書格式排版,但因字數和製表空間等掣肘,最後還是決定以獨立篇章發表。
  • 2014年,《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後繼者《漢語多功能字庫》公佈,本文仍在龜速寫作中,幾乎未面世已過時。好在兩個網站的收音差異不大。本文仍以《粵庫》為研究對象,但在附錄會列舉兩者相異之處。
  • 冠以「初稿」之名,主要是因為第四節的內容主要經電腦分析得來。雖然在寫作其他章節而用到這一節的資料時,會對再檢查一次引用資料的準確性,但因時間所限,無法對這些資料作一次詳細覆檢(否則以我的速度,明年也未必能寫完本文)。當然,既然選擇發表,自是相信當中假使有錯,也屬小錯而不影響全文結論。這個「初稿」就當我在「戴頭盔」吧。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全文以補充參考形式放在《解.救.正讀》網頁讀者也可按此直接下載。歡迎高明賜正。

特色文章

傳奇讀音爭議(論「傳奇」一詞粵語讀音)

本網誌有數篇關於「傳奇」一詞讀音的文章。拙著《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2013 年初版)將本網誌有關「傳奇」一詞讀音之文章歸納、整理及補充,成為第七章〈論「傳奇」讀音〉(第三版 299-330 頁)。文章舉出多項證據,證明「傳奇」一詞中的「傳」字讀成大眾日使用的 [zyun6] 音並無問題,這個讀音甚至可以上朔到清代(1671年),並有字詞典、學者支持。歡迎前往 http://www.savepropercantonese.com/ 網頁免費下載 《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一書。

本文寫於 2011 年,拙著第七章〈論「傳奇」讀音〉以本文為基礎寫成。為免混亂,已將本文更新為與拙著第七章相同,不過補上一些引用文章/字詞典的圖片。


女星伊莉沙伯泰萊逝世,坊間形容她是「傳奇」女星。「傳奇」二字,落到無綫手上,自然讀成[全]奇。

筆者自奧運開始,留意電視台將「傳奇」讀成[全]奇的情況,發現基本上無論是新聞部還是綜藝科,無論是配音片、宣傳片、紀錄片,人人都恪守「傳奇讀全奇」的金科玉律,企圖透過人海攻勢,以「何文匯認為是正確的讀音」,取代我們的日用讀音。

而這個「日用讀音」,即 [zyun6] 奇,不是被指為「錯讀」(如何文匯),就是被指為只屬於「約定俗成」的「大眾習慣」,而沒有學理根據(如歐陽偉豪)。

我在 2009 年發表過兩篇文章,指出「傳奇」一詞讀成 [zyun6] 沒有錯。之後,筆者仍繼續關注此一讀音,本文可說是之前發表文章的彙整和補充。本文解釋了「傳奇」一詞的原始詞義,此後的發展的用法,佐以香港的現實情況,以及字典的收音,確定 [zyun6] 奇一讀有學理根據、有字典根據、有事實根據,並揭示一個讀音只要某些正讀學者「不高興」,將之誣為「錯讀」「俗讀」,便會獲電視電台瞓身支持,聯手撲滅 [zyun6] 奇讀音的荒謬現象。

本文原本有一 PDF 排印版本,但由於拙著《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已經出版,因此如需 PDF 格式方便閱讀,請前往 http://www.savepropercantonese.com/ 網頁免費下載 《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一書。

※  ※  ※

第一節 引言

「傳奇」這個詞語現在頗為常用,大家不時會聽到「傳奇故事」、「傳奇一生」之類說法,形容人事之奇特、不尋常。多年來,大眾都將「傳奇」一詞讀成[zyun6] (無常用同音字,將「住願」二字快讀可得)奇。但在近幾年,政府、傳媒忽然發難,將讀音由原來的[zyun6]奇改成[全]奇,引起一陣議論。「傳奇」變[全]奇,跟八十年代的「時間」變時[奸],有若干相似之處:

  • 被改動的字音,其實跟現時活躍、以何文匯為代表的「正讀派」的「正讀」原則(即以《廣韻》為正讀)無關,但同時他們是這個有爭議的讀音的倡議者。
  • 被改變讀音的字,本來就有平、去聲兩個讀音。「間」,一音[奸],陰平聲;一音[諫],陰去聲。「傳」,一音[全],陽平聲;一音[zyun6],陽去聲。
  • 被改動的字音,粵語長期習慣讀去聲。「時間」,習慣讀時[諫];「傳奇」,習慣讀[zyun6]奇。
  • 古代韻書、字典(如《康熙字典》)從沒有明確標示上述詞組必須讀成「正讀派」所提倡的字音,即時間必須讀時[奸]、傳奇必須讀[全]奇。
  • 改讀並非粵語的流通讀音,但符合與普通話的聲調對應。「時間」的「間」,普通話習慣讀陰平聲;「傳奇」的「傳」,普通話習讀陽平聲。

「傳」是個多音字,讀音有「因音別義」的作用。茲將「傳」字的粵語拼音、本書所用直音、意義及與之對應的普通話漢語拼音整理如下:

pron

義項2B是口語變調讀音,不屬本文討論範圍。本文探討的,是「傳奇」在意義上是否必須讀[全]奇而不能讀[zyun6]奇。

由於「傳奇」在普通話多數讀[全]奇,有些人便以為既然普通話是如此讀法,這個音就一定是「正音」,即「正確讀音」。其實普通話標準音由政府部門審訂,不乏約定俗成的讀音;不同語言在讀音上亦有其內部法則,不應混為一談。下一節會闡述我認為港人多年來將「傳奇」讀成[zyun6]奇並非錯誤的理據。

第二節 「傳奇」讀「[zyun6]奇」的論證

「從切派」的學者要求每個讀音必須「有根有據」。既然他們認為「傳奇」必須讀[全]奇而不能讀[zyun6]奇,一個很合理的設想就是,他們是從「考據」角度得出這個讀音,而絕不會是從「約定俗成」的角度。所以,讓我們先從「考據」角度出發,探索一下「傳奇」一詞的來源。

1. 「傳奇」的原始詞義

「傳奇」一詞,始於唐代。誰最先使用此詞,有兩種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傳奇」一名最先出自中唐時期的元稹(779-831)。持此論者的看法是:元稹創作了一個有關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並將這個故事命名《傳奇》。後來宋人收入《太平廣記》時,將篇名改為《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另一種說法是:元稹的篇章本來就叫《鶯鶯傳》,《傳奇》一名是後人所改。此前,晚唐時期的裴鉶(約860)將他寫的神怪小說輯成書,名為《傳奇》,他才是最先使用《傳奇》一名的人。

無論採何種說法,首先可以知道,「傳奇」一詞最初並非用來形容奇特人事,而只是書名或篇章名。事實上,「傳奇」一詞約在宋代才開始泛化,慢慢成為唐宋時期短篇小說這種新興文體的專稱。有學者於是從元稹、裴鉶二人分別將自己的小說作品命名為《傳奇》的原委,推求「傳奇」一詞的讀音。李軍均《傳奇小說文體研究》(1998) (P.20):

雖然元稹與裴鉶兩人都使用「傳奇」作小說的名稱,但他們在使用意義上存在某種程度的差別。論述這一差別之前,有必要對「傳奇」的音義進行辨析。「傳奇」一詞的發音有兩種。一是平常使用之發音“chuánqí”;二是較少使用之發音“zhuànqí”。這兩種發音的差異由不同的內涵所決定。有一種觀點認為:「『傳奇』之『傳』應是『傳記』之『傳』,而非『傳聞』之『傳』,『傳奇』的內涵應是用傳記體、史傳體來寫奇異人物、奇特故事,或為奇人異事記錄立傳。」照此種觀點理解,元稹著述《傳奇》(《鶯鶯傳》)應該是“zhuànqí”,是為張生這一奇人或者張生與鶯鶯之間的愛情故事這一奇事立傳。如此理解當與元稹著述之初衷相吻合。元稹之初衷是從維護封建禮教的立場出發,將鶯鶯寫成害人害己的「尤物」,將張生寫成「善補過」的正人君子,以警醒後人「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作為史傳體例之一種,傳體著述不僅記人記事,還應具備史鑒功能。從此意義而言,元稹使用「傳奇」一詞命名他的單篇傳奇小說,與該觀點契合。至於裴鉶《傳奇》書名意義,則並非如該觀點所言。裴鉶著述傳奇小說及以「傳奇」命名的本意,一如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所云:「裴鉶小說多奇異,可以傳示,故號《傳奇》。」故裴鉶「傳奇」之用,則應是“chuánqí”,是傳示或傳聞奇異之事。

[李軍均]傳奇小說文體研究_20

原文所謂「平常使用」和「較少使用」當然是就普通話而言。普通話漢語拼音「chuánqí」,「傳」讀陽平聲,對應粵語就是[cyun4全]奇;漢語拼音「zhuànqí」的「傳」讀去聲,對應粵語則是[zyun6住願]奇。與普通話相反,[zyun6]奇在粵語是常用讀音,至於[全]奇一讀,在某些「有心人」鋪天蓋地大舉進軍之前,幾乎聞所未聞。

李軍均認為,讀成[zyun6]奇,「傳」的意思就是以傳記體、史傳體的形式去紀載奇人奇事,與元稹《傳奇》(《鶯鶯傳》)一文題旨相合。而裴鉶所著《傳奇》則無此意:他的「傳奇」是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所言的有「奇異」之事可以「傳([全])示」。按李氏此說,其實[zyun6]奇、[全]奇兩個讀音都有根據。雖然現在到底哪一個「傳奇」才是最早出現可說是存疑,但既然存疑,起碼我們可以相信:即使站在讀音要「追本溯源」這一立場,也不能因為[zyun6]奇這讀音在意義上與裴鉶《傳奇》不合便一口咬定[zyun6]奇是錯讀。

再者,即使是裴鉶的《傳奇》,也有學者不贊成梁紹壬「多奇異可以傳示」的主張。研究古代文學的李劍國教授在《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1993)中認為(P.6):

本來傳奇與志怪同義。傳者記也,奇者怪也。(傳應當讀作傳記之傳,這裏是名詞用如動詞,並不是傳示之義)。裴鉶《傳奇》確實都是描寫神仙鬼怪的,而志怪之怪,正指這些內容。不過奇字含義更廣,不光可指超現實的奇事,也可指現實中的奇事。因此用「傳奇」──記述奇人奇事──來概稱唐代新體小說,實在是一個天才發明。

李劍國_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_P6_1

同頁並有注云: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云:「《傳奇》者裴鉶著小說,多奇異可以傳示,故號《傳奇》。」其說非是。《開天傳信記》之傳才是傳示之義。然傳記之傳固亦有傳示義,《史通.六家》云:「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後人。或曰傳者傳也,所以傳示來世。」記載(傳)以傳世,二義相關。原其初義,則記載之謂,傳與志、錄、記一義也。

李劍國_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_P6_2

李劍國教授一來不認同「傳奇」之「傳」解作「傳示」,因為「傳奇」本與「志怪」同義,將「傳」讀成[全],就會失去了與之相對的「志」字的紀錄義。二來他指出「傳」字平去聲二讀互有關連,即使讀作「傳記」之「傳([zyun6])」,這個「傳」亦有「傳示」之義,因為「紀載」的目的,正是用來轉授後人、傳示來世。有關這一點不妨參考《康熙字典》對「傳」字的釋義:

傳…柱戀切,音瑑。賢人之書曰傳。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

所以,「傳奇」讀成「[zyun6]奇」,固然有「紀載」之義,但亦有包含「傳示」之義。

2. 從「志怪」到「傳奇」

「傳奇」讀成[zyun6]奇的根據,還與剛剛提到的「志怪」有關。這裏的「志」解作「記載」,現在一般寫作「誌」。「志怪」就是「誌怪」,即「記載怪事」的意思。志怪也是小說文體的一種,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可視為傳奇的前身。志怪小說源於方士的奇談怪論、記述神異鬼怪故事傳說,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而成」。六朝時期作品不少以「志怪」命名,例如祖台之《志怪》、曹毗《志怪》、孔約《孔氏志怪》等。志怪小說代表作有東晉干寶的《搜神記》。

魯迅認為,「傳奇」源出「志怪」,乃在「粗陳梗概」的志怪體上「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文筆更為精細曲折,並講求敘事的完整性。李劍國在《唐》書指,魯迅從創作意識和審美角度區分傳奇和志怪體,不過牽涉到具體作品,有時亦未必能準確介定(P.6):

即使到了清代,號稱短篇小說之王的蒲松齡,他寫《聊齋誌異》也不是篇篇都精雕細刻,其中頗有些微型小說。所以紀曉嵐說它「一書而兼二體」,二體即小說體和傳記體,指的是志怪和傳奇。

這顯示「傳奇」、「志怪」關係密切,二者往往對舉。「志怪」的「志」(誌)就是紀錄的意思。「傳奇」讀成[zyun6]奇,傳者志(記)也、奇者怪也,兩個稱呼恰好相對稱。

3. 傳奇文體的特徵

第一節講過,李軍均認為裴鉶《傳奇》讀成[全]奇,比較切合該書原旨。同書他又謂(P.20):

裴鉶著述的原旨,歷代有多種解釋。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云:「以駢好神仙,(裴鉶)故撰此以惑之。」徐渭《南詞敘錄》亦云:「裴鉶乃呂用之之客,用之以道術愚弄高駢,鉶作傳奇多言仙鬼事諂之。」考諸《傳奇》一書的逐篇內容,「其書所記皆神仙怪譎事」。既然裴鉶著《傳奇》以惑主為原旨,必然缺少元稹《傳奇》(《鶯鶯傳》)中所寓之勸諷與史鑒精神。這是元稹在使用「傳奇」一詞上內涵的分野。

裴鉶當時是唐末靜海軍節度使高駢的從事。高駢行為怪誕,喜好神妖之說,重用方士呂用之。據《南詞敘錄》所載,裴鉶作《傳奇》,是與呂用之聯合迷惑高駢的手段。

【按】

李軍均認為由於裴鉶的《傳奇》沒有「傳記」精神,所以讀成[全]奇較合原旨。不過我反而有這種想法:裴鉶作《傳奇》,就是意圖將明明是虛構的事,冠之以「傳記體」、「史傳體」的名號,以增加其真實性,取信於高駢。他既將篇章名為《傳奇》,如果讀成[zyun6] 奇,不是比讀成[全]奇更能在名稱上增加說服力、更能達致「惑主」之目的嗎?──當然,這純屬個人揣測。

  最先用「傳奇」一名的是元稹還是裴鉶,未有定論;粵語讀成[zyun6]奇,既然較合元稹原意,而我們無法否定元稹乃最先使用《傳奇》一名的人,就不能一口咬定[zyun6]奇是錯讀。再者,就算裴鉶真是最先使用《傳奇》的人,又假使真如李軍均所言,讀成[全]奇較合裴鉶本意好了。但一來元稹《傳奇》距今畢竟已千餘年,單憑此書不是最先出現就說[zyun6]奇是「錯讀」,於理不合;二來「傳奇」後來已發展至非單指裴鉶一書,而係泛指一種文學體裁,何況傳奇文章慢慢發展,其面貌亦不再如裴鉶《傳奇》般單純描寫「神仙怪譎事」。張友鶴《唐宋傳奇選》(P.3):

唐代傳奇是在六朝小說的基礎上發展、演變、進化而來的…唐代傳奇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怪」「奇」之間不無脈絡可尋,而主要題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漸轉向人事之「奇」--脫離了荒誕不經、因果報應,正面摹寫人世,反映現實。

另吳懷東《唐詩與傳奇的生成》(P.47-48):

典型的傳奇不是大人物的本紀、世家、列傳,而是小人物的「傳」記…傳奇所「記」的奇聞異事,不是軍國大事,也不是單純鬼怪神靈的活動…是文人知識份子「在一個穩固的社會結構中由於自己的境遇和階級出身而面對的問題的記錄,或者是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個人所面對的問題的記錄」。

從人物到故事情節,再到作者的敘事立場,以及思想背景、社會背景,都表明傳奇與史書的根本差異,雖然傳奇作者仍然受到史書寫作慣性的影響,比如強調實錄代表性的傳奇都使用了史書「雜傳」、「雜記」的形式等…

同書又謂(P.115):

…傳奇使用「傳」、「記」為名,作家在傳奇小說中刻意強調故事的真實性,模仿史書傳記「實錄」的形式,敘事過程中刻意強調故事發生和人物活動的時間,確認人物的出身、籍貫等,結尾要交代其故事或素材之來源,有時還要模仿史家書贊形式對所述人物或故事進行評論、引出教益等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亦謂(P.18):

六朝志怪並不是唐傳奇的唯一源頭,雖然它非常重要。另一個重要源頭是先唐的歷史傳記小說。先唐歷史傳記小說是史傳的直接支派…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其歷史背景、基本史實一般是真實的,但又都有很大的虛構性。在敘事方法上以一兩個人物為中心,進行有頭有尾的描述。這同唐人傳奇文是很接近的。

從上引數段可見,「傳奇」不盡是真實事件紀錄,其中有滲雜人為虛構成份,沒有史學的嚴肅,但卻刻意使用「實錄」的筆法,以史傳形式為奇事「立傳」,增加故事的真實感。那麼,「傳奇」這種文學體裁,不正符合李軍均所說、元稹《傳奇》讀成[zyun6]奇時擁有的「勸諷與史鑒精神」嗎?

元稹《鶯鶯傳》以「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温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開首,就是以史傳筆法交代時間、人物、地點、人物性格。然則我們以「傳([zyun6])奇」稱呼此一文體,即使不符裴鉶著書原意,亦不見得會扭曲「傳奇」作為一體裁統稱的意義。更何況,傳奇逐漸轉向描寫「人事之奇」,遠離了裴鉶「以惑主為原旨」所缺少的「勸諷與史鑒精神」,而「人事之奇」,正是我們今日形容奇特人事的「傳奇」用法之雛形。

4. 「傳奇」名稱的外延

「傳奇」從書名變成唐宋時期一種小說體裁的泛稱,而其後宋元戲文、明清戲曲,亦有稱為「傳奇」者,原因是雖然「體裁」不同,但在「題材」上,不少戲曲雜劇都取材自唐宋傳奇。可見「傳奇」一詞的涵蓋範圍,隨時而變得更廣。而我們亦可由此找到「傳奇」讀[zyun6]奇的根據。清李漁《閒情偶寄》初刻於康熙十年(1671),論及戲曲填詞,有此一段(第一卷、詞曲部、結構第一、脫窠臼):

古人呼劇本為「傳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經人見而傳之,是以得名,可見非奇不傳。新即奇之別名也。若此等情節,業已見之戲場,則千人共見,萬人共見,絕無奇矣,焉用傳之?

閒情偶寄1-脫窠臼

既然是劇本,「未經人見而傳之」、「非奇不傳」、「焉用傳之」的「傳」自然是解作「紀錄」義的「傳」([zyun6])了。另倪倬《二奇緣傳奇˙小引》(許恒《筆耒齋訂定二奇緣傳奇》卷首,見《全明傳奇》,天一出版社,1990):

傳奇,紀異之書也,無奇不傳,無傳不奇。

全明傳奇-二奇緣傳奇

  將「傳奇」解作「紀異」,「傳」字的「紀載」意義就更加明顯了。這些傳奇戲曲,取材自傳奇小說,事跡相類,所以雖然實際所指不同,「傳奇」這個稱呼卻是一脈相承。

之前說明了作為唐宋小說文體的「傳奇」,讀成[zyun6]奇,切合此一文體的創作精神。現在可以看到,就算「傳奇」真的不能對應唐宋小說的創作精神,卻仍然能夠對應後起的「傳奇戲曲」之「傳奇」;[zyun6]奇一讀,依然其來有自,而非面壁虛構。

時至今日,「傳奇」一詞已非單純指一種文學體裁或曲本,還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出眾、不平凡的人事,例如「傳奇人物」、「傳奇故事」等。

五、  普通話的「傳奇」讀音辨正

雖然「傳奇」在普通話多讀chuánqí,不過學術上亦有持相反意見者。《龍巖師專學報》2002年10月號刊有〈唐之「傳奇」正音及其他〉一文,作者賴曉東指出,chuánqí這個讀音有幾個問題:

  1. 與古人造詞思維邏輯不合;
  2. 與傳奇文體淵源缺乏契合點;
  3. 與古人使用該名詞的感情色彩相違背。

論文作者對第1和第2點的見解大致與本文前述論點相似。至於第3點,作者的持論是,古人曾因「傳奇」一類文體明明稱為「傳」卻沒有正統傳記的實質而加以貶抑。這種貶抑,正是因為「傳奇」有「傳」(zhuàn,對應粵音[zyun6])之名而無其實。作者認為,若將「傳奇」之「傳」讀chuán(對應粵音[全]),就沒有了「明明虛構,卻以史實之筆錄之」的反差,而對這種文體的貶義,亦無從說起:

另有一批諸如尹師魯之流的古文家對此就頗為不屑,「故論者每訾其卑下,貶之曰『傳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此,與傳奇沒有多少干係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只因為它用了駢句,而被尹洙「戲笑」貶斥。他們從「文以載道」和自由的古文筆法出發,駁斥與之相抵牾的文言短篇小說。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傳奇」所包含的貶義主要體現在,作為嚴肅的史學文體的「傳」和「幻設」的、「作意好奇」的「奇聞異事」相提並論了。兩種精神實質和審美意趣相悖反的概念放在一起,嘲諷的便是傳奇作家的不守傳統的儒家政教。固然這種觀點是迂腐的,但是如果換作傳奇(chuánqí)的話,那麼古人的貶義便無從體現了。

6. 約定俗成

香港社會,絕大多數人將「傳奇」讀成[zyun6]奇,這點不必爭辯。這個讀音,亦見諸粵語流行曲:

〇許冠傑《世事如棋》 詞:許冠傑/黎彼得 (1978)

恩怨愛恨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滿傳奇

〇陳百強《沙灘中的腳印》 詞:鄭國江 (1981)

愛似傳奇地發生 誰知不能 情意雖比海裏針

〇關正傑《故夢》 詞:卡龍(葉漢良) (1984)

寧靜村莊 經過風雨傳奇 還是那空氣 半月伴晨曦

〇Raidas《傳說》 詞:林夕 (1986)

盟誓永守地老天荒以身盼待 早已變成絕世傳奇

〇張學友《一顆不變心》 詞:簡寧 (1990)

可否跟我一起 每一天看晨曦 飛舞夜空中 去共尋傳奇

〇黃霑《開心做齣戲》 詞:黃霑 (1992)

是對 是錯是傻暫且不理 用笑 用歌聲傳我傳奇

〇張學友《你是我今生唯一傳奇》 詞:潘偉源 (1993)

我今生有你 唯一這個傳奇

〇黎明《我的親愛還是你》 詞:劉卓輝 (1994)

即使那往日路途沒有傳奇 即使我已漸學會演戲

〇劉德華《風風雨雨》 詞:向雪懷 (1994)

不知怎變了浪漫傳奇 傳千百遍後便成為事理

〇張國榮《今生今世》 詞:阮世生 (1995)

我不甘心說別離 仍舊渴望愛的傳奇

〇梅艷芳《愛是沒餘地》 詞:劉德華 (1995)

愛是像遊戲 我並未逃避 這個世界佈滿傳奇 光陰經過似飛

〇陳慧琳《傾倒》 詞:陳少琪 (1996)

皇后也沒這樣美麗傳奇 這般戀愛過

〇李克勤《在我身邊》 詞:周禮茂 (1997)

活每一天也像傳奇 在我身邊有你

〇李蕙敏《只要信.不要問》 詞:張美賢 (1998)

全是你 發現我 這樣誕生日期 平淡裏 有着某些傳奇

〇陳慧嫻《玩味》 詞:梁煒康 (1998)

擁有你 原是我極美的傳奇 是我可與你 融入世上每分悲喜

〇陳奕迅《今日》 詞:林振強 (1999)

抬頭吧 相信愛你便能飛 敢交出 你會創出傳奇

〇張栢芝《目的地》 詞:李敏 (1999)

一盞燈 一盞燈 普照你身上傳奇

〇羅嘉良、陳慧珊《對你我永不放棄》 詞:陳頌紅 (1999)

遺忘掉世界都也不理 地老與天荒總有傳奇

〇李國祥《無名字的你》 詞:黃凱芹 (2000)

無名字的你 如永遠的傳奇 但總不經意地 偷偷進入心扉

〇何韻詩《化蝶》 詞:黃偉文 (2003)

六尺荒土之下還有你 約定了下世共我更傳奇

〇許冠傑《04祝福你》 詞:許冠傑 (2003)

明天滿生機 一起創造傳奇 懷着信心進軍2004

〇張學友《給朋友》 詞:古倩敏 (2004)

停下再看兩眼 便會安心高飛 就算一生是極美傳奇

〇梁雨恩《到處都是傳奇》 詞:周耀輝 (2007)

呼吸心經一般清的空氣 想找個傳奇 方不枉新的世紀

〇李克勤《萬年孤寂》 詞:林若寧 (2009)

人海太少傳奇 相親不相愛無需道理

〇Twins《人人彈起》 詞:陳詠謙 (2010)

這裡突然個個變了傳奇 你跳升到新天地

上引逾三十筆歌詞橫跨三十載,由不同填詞人所填,歌手唱「傳奇」時的讀音與目前大多數港人的讀音相同,就是[zyun6]奇。以曲調論,除了1994年向雪懷填詞的〈風風雨雨〉那句「不知怎變了浪漫傳奇」唱[全]奇較合適外,其他歌曲曲調在「傳奇」二字上屬「前高後低」的配搭,故只能唱成[zyun6]奇。不過,向雪懷同年為關淑怡寫的〈逝去的傳奇〉,當中一句「可知你是我逝去的傳奇」亦填在只能唱成[zyun6]奇的曲調上。以上特意舉出不同詞人的作品,詞人/歌手將「傳奇」填/唱成[zyun6]奇之例絕不止此數,例如還有。

  1. 潘偉源作詞,林子祥主唱的《似夢迷離》(1990):「時光幾次錯漏/人海幾次傳奇」;
  2. 林振強作詞,張學友主唱的《真情流露》(1992):「你眼裏那種種傳奇/醉我醉到死」;
  3. 林夕作詞,周華健、齊豫主唱的《神話.情話》(1995):「愛是愉快/是難過/是陶醉/是情緒/或在日後視作傳奇」。

綜上可見,「傳奇」一詞,讀成[zyun6]奇,無論是指唐宋時期的傳奇文體,抑或元明清時的戲曲劇本,都合其本義。而既然[zyun6]奇這個讀音本身有流傳、傳示之動機,換言之即已包含讀成[全]奇的意思。幾十年來,多數詞人填「傳奇」一詞,均應唱成[zyun6]奇方合曲調,此亦與民間長期以來的讀音相同。

粵音字典有收「[zyun6]奇」一讀

調查粵音字典中「傳奇」一詞所標注的讀音,遇到不少「先天」困難。因為:

  1. 一些字詞典不會對個別詞語標注讀音;
  2. 一些字詞典只會標注普通話讀音,而「傳奇」正是因為其粵音和普通話讀音不同而須討論;
  3. 部份字詞典是以普通話字典為基礎編成,導致其讀音分類亦以普通話讀音為主導,即以普通話對應讀音逕注粵音。

不過,在上述對「傳奇」讀成[zyun6]奇的舉證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工具書在「傳奇」一詞讀音上區別粵、普讀音:

  1. 馮思禹《部身字典》(1967)第70頁[zyun6]音:「傳奇,劇本也。」
    fung1967
  2. 闕道隆、李裕康《朗文中文基礎詞典(袖珍本)》(1993) 第29頁,將「傳奇」一詞收在讀「全」的字條,但特別註明:「傳奇的傳粵音讀[zyun6]。」很明顯,編者察覺到此詞粵語跟普通話讀音並不相同。
    朗文中文基礎詞典p29
  3. 莊澤義《香港中學生中文詞典》(1994)在「傳奇」一詞解釋後加注:粵音又讀[zyun6]。
    1994
  4. 布裕民《牛津中文初階詞典》(1998)第24頁,「傳奇」收在「傳」讀成[zyun6]條之下。
    牛津中文初階詞典p24
  5.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2001) 第264頁,「傳奇」一詞的粵語注音是 [zyun6] 奇。以下附上網上版截圖:
    小學學習字詞表2

大概因為此詞在2007年前仍未被人拿出來高調「祭旗」,所以《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仍然收錄「傳奇」的正常讀音,不像「時間」一詞般取音失真。要看早年根據,尚有1971年勞崇勳《穗音破音(圈聲)識字軌範》第74頁:

【傳】逐院切,音瑑,破去聲,十七霰(音線)韻。…小說體裁也,桃花扇傳奇。
1971

第三節 香港滅音運動

「傳奇」讀成[zyun6]奇,不但是香港市民的日用讀音,更是解得通、有根據、有學者和字典支持的讀音。離奇的是,這個讀音近年在主流傳媒幾乎消聲匿跡。

現時的「正音正讀」風氣,到底是以提高大眾對語言的認識和尊重為目的,抑或純粹是權力遊戲,為的是滿足讀音存亡盡在一己掌握的權力慾,我不敢妄斷。政府及傳媒聯手消滅「傳奇」通行讀音[zyun6]奇的起始年份不明,但我留意到的大規模「讀音取締運動」,大概始於2008年北京奧運,至2009年香港東亞運動會越演越烈。

1. 香港政府

2009年東亞運動會的口號是「創造傳奇一刻」。只見所有相關活動的宣傳片段都將口號中的「傳奇」讀成[全]奇,讀[zyun6]奇者只有零星例子。而大會指定電視台無綫電視在有關節目中亦刻意將「傳奇」讀成[全]奇,即使有主持人偶爾不小心「誤讀」成習讀[zyun6]奇,也會迅即「改正」,回復[全]奇讀音,可見當局消滅[zyun6]奇之意甚彰。不過這些節目中的嘉賓和大部份受訪者講話時仍沿用傳統讀音[zyun6]奇,跟「官式讀音」形成強烈對比,實在耐人尋味。

不少人發現這個讀音轉變。網上固然有人討論,不過大多流於片面(通常結果又是跟其他「正音」問題一樣,支持[全]奇者往往會用[全]奇是「正音」這個無敵理由不加論證地壓下其他聲音)。2009年12月7日商台節目《光明頂》(講題為「正音塔利班」)亦有論及此事,節目主持人馮志豐有此評論:

現在東亞運,很多人都說甚麼捕捉[全]奇一刻。我從小都認為是讀[zyun6]奇。我們讀《左傳([zyun6])》、《傳([zyun6])記》(陶傑插話:[全]奇一定錯!)他們說[全]奇有根據,但我(陶傑:沒根據!)覺得這幾十年來都讀[zyun6]奇,為甚麼變成[全]奇?為甚麼忽然要更正大家幾十年來約定俗成的讀音?

「為甚麼忽然要『更正』大家幾十年來約定俗成的讀音」?這亦係「時間」同樣是在約定俗成了幾十年後被一個所謂「正讀」變成一詞二音時,大家很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創造傳奇一刻」口號是「2009年東亞運動會口號設計比賽」優勝作品。而口號評審委員召集人,正是有份在《粵講粵啱一分鐘》網頁遊戲中指[zyun6]奇是錯讀(見下文)、應該讀[全]奇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學術顧問、香港粵音正讀「權威」何文匯博士(http://goo.gl/hWWbS)。

(連結已失效,茲附上擷圖為證:)
何文匯傳奇

2. 香港電台

《粵講粵啱一分鐘》網頁是香港電台文教組聯同「粵語正音推廣協會」製作的同名節目的網上版本。網頁收錄了由何文匯和黃念欣主持的電台節目聲帶,並設有「粵音挑戰站」遊戲,「錯音、錯讀,一玩就知」。

何文匯是「粵語正音推廣協會」的學術顧問,於《粵講粵啱一分鐘》節目中主要講授有關「正讀」(發音準確)知識,即如友誼、屋簷不准人讀字典有收但他不承認的友[兒]、屋[蟬]之類,大家司空見慣。問題在於該網頁的「粵音挑戰站」遊戲,收有「傳奇」一詞,其標準答案將[全]音設定為正確,[攢]音則為錯誤(根據《粵音正讀字彙》第376頁,「攢」音[zyun6])。答案檔的最後修改日期是在2004年3月。

game

除了夥同「粵語正音推廣協會」製作節目宣揚[全]奇價值觀,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例如《不死傳奇》、《功夫傳奇》,旁白凡提到「傳奇」均統一口徑讀[全]奇(節目名稱當然亦不能倖免),於是便會發生如東亞運節目般出現旁白讀[全]奇、被訪者卻一律讀[zyun6]奇的現象。例如《功夫傳奇》第三集訪問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彭氏就將「傳奇」讀成[zyun6]奇而不是旁述的[全]奇。我曾去信香港電台查詢其「傳奇」讀音根據,書信如斷線風箏,一去不返。

三、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

傳奇一詞,無綫電視在2009年東亞運動會相關節目中使用[全]奇一讀尚可說是跟隨大會官方口徑,但他們改變此詞讀音,實於東亞運之前。

  • 有網友提供資料,《民間傳奇》在1974年首播時,「傳奇」他們讀成[zyun6]奇。但在重播時(約2007年)報幕卻改讀[全]奇。
  • 2008年,無綫為北京奧運所創作的主題曲〈光輝的印記〉,由該台「御用」劇集作詞人張美賢寫詞。其中一句「會創造傳奇」,那個「傳奇」就必須讀成[全]奇才合音調,而一眾歌手亦唱成[全]奇。對比張美賢於1998年為李蕙敏填的〈只要信.不要問〉,歌詞中的「傳奇」仍讀[zyun6]奇。
  • 無綫新聞部將「傳奇」讀成[全]奇,不限於報道2009年的東亞運新聞。2011年,女星伊利莎白泰萊逝世,報道將她形容為「傳奇女星」,3月23日及24日的新聞報道中,包括方健儀、高芳婷、周嘉儀、張文采、劉芷欣等新聞主播都將「傳奇」讀成[全]奇。這明顯是新聞部的「欽定讀音」。
  • 該台娛樂資訊節目《東張西望》,多年來都裝出一副新聞報道員腔,遵用機[究]、[頇]物一類所謂「正讀」,以為「專業」。報道伊利莎白泰萊新聞時,主持同樣是說帶觀眾回顧她的[全]奇一生。
  • 2010年2月上畫、該台與邵氏合作的電影《72家租客》,由當時的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擔任旁白。講稿有「傳奇」一詞,他就讀[全]奇。
  • 2010年5月,配音員為無綫劇集《蒲松齡》宣傳片旁白時,亦說「萬世文學家[全]奇一生」。
  • 2012年9月,劇集《天梯》的宣傳片仍將「傳奇」讀成[全]奇。

[zyun6]奇一讀,在無綫電視忽然失蹤。這種全台[全]奇現象,恐非偶然。該台報幕員羅山(本名羅榮焜),2007年曾在樹仁大學主講〈正確發音與改善懶音〉,派發講義(http://hknews.hksyu.edu/media/hksyu_20071023_notes.pdf),附和何文匯的說法,將「傳奇」讀成[全]奇判為正確讀音,並將%5Bzyun6%5D奇判為錯誤讀音(見下圖)。可見無綫現時確是將[zyun6]奇當成錯讀般排斥。但是,羅山曾在1992和1999年分別為無綫劇集《原振俠傳奇》(播出時易名《原振俠》)台慶巡禮片花和《騙中傳奇》廣告旁白,當時他讀的分明是 [zyun6] 奇。可見這「對錯之辨」是羅山受一些人影響之後「打倒昨日的我」。

loshan

2010年是李小龍七十歲冥壽,該台在十一、二月連續幾個週日重播李小龍電影,並以系列形式在戲名前冠上「龍的傳奇」前綴。這個「傳奇」,當然被讀成[全]奇。該台在2010年12月5日晚上7時播放紀念特輯《龍騰天下》,由羅山配旁白的節目宣傳片也理所當然地叫大家回顧李小龍[全]奇。但《龍騰天下》節目中重播了1971年《歡樂今宵》片段,旁白劉家傑形容李小龍為「傳奇武術大師」,明明白白是讀成 [zyun6] 奇武術大師,再一次證明昔日 [zyun6] 奇讀音的事實。反過來大家又可以看到,在這些所謂「正音正讀」風氣之下,曾擔任新聞報道員、「正音」先聲、向來遵用機[究]、週[頇]一類怪音的劉家傑原來都會「讀錯音」。也就是說,現時無綫配音部門和羅山以「正讀」去「教育下一代」,如果你相信了、跟隨了,仍難保若干年後,閣下依然錯讀連篇。因為搞「正讀」的學者及其追隨者厲害之處,就是隨時可以令今日之對變成明日的錯。

歐陽偉豪博士的觀點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高級導師歐陽偉豪博士曾於《明報》主持「同你講正音」專欄,內容亦有在網絡登載。網頁版專欄還附帶影片,由他親身講解一些單字讀音。「同你講正音」一向講「正音」(相對於「懶音」的咬字問題)而非「正讀」問題,而「傳奇」一詞的讀法則屬後者。只是可能因為時值東亞運,「傳奇」發生「一詞兩讀」情況,歐陽博士遂破例於2010年1月6日的專欄探討此詞讀音,亦成為唯一一個論及「正讀」的「同你講正音」專題。

歐陽博士在專欄及片段(http://goo.gl/87WaZ)中指出「傳奇」社會上現時有兩個讀法。他於是說要從「意義入手,決定哪個讀音才合理」。他說:

  • 傳讀成去聲[zyun6],解作「記錄人物事跡、道理的記載」,例如「人物傳記」、「經傳」;
  • 傳讀成平聲[全],解作「流傳」。

片段中歐陽博士說:

…所以,流傳的說法就是「傳([全])說」,流傳的頌讚就是「傳([全])頌」,流傳的奇蹟就是「傳([全])奇」。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反駁:我們以前明明有個節目,喚作《民間傳([zyun6])奇》。的確,我們大多數人都讀[zyun6]奇。而透過辭書、透過考證,我們現在發現是讀[全]奇。那麼[全]奇、[zyun6]奇兩個讀法,我想是屬於態度問題──我們要包容一點,[全]奇不要笑[zyun6]奇;而[zyun6]奇也不要笑[全]奇。

最後我們作一句句子練習一下:「香港東亞運動員打破傳說,寫下傳奇一刻,二十六面金牌,傳頌千古。」(三個傳字全部讀[全]音)

再看看文字版原文:

「傳」讀作[zyun6]時,意思是指對人物事迹的記錄或道理的刊載,例如「人物傳記」就是對人對事的記載,「經傳」就是對經義道理的記載,所以這兩個詞組的「傳」應讀作[zyun6],即「人物傳記」、「經傳」。

…「傳」有另外一個音,就是[cyun4全]。讀作[cyun4全]的意思是流傳。「傳說」的意思是流傳下來的說法,所以讀作「傳[cyun4全]說」;「傳頌」的意思是流傳下來的頌讚,所以讀作「傳[cyun4全]頌」;「傳奇」的意思是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所以讀作「傳[cyun4全]奇」。

一方面,從意義上、句式上的類比,我們推演出「傳[cyun4全]奇」的讀法,但另一方面,無綫電視劇集《民間傳[cyun4全]奇》在我的年代是讀作《民間傳[zyun6]奇》的,我會採取包容的態度,「傳[zyun6]奇」不應取笑「傳[cyun4全]奇」,「傳[cyun4全]奇」也不應歧視「傳[zyun6]奇」。

auyeung24

我們知道,一個字詞的讀音根據,大體可分為兩方面:(一)學理上的根據,(二)約定俗成的根據。本文對「傳奇」詞義的考證,從學者之言、字詞典的立場,再觀察幾十年來粵語流行曲的「傳奇」讀音,足證「傳奇」讀成[zyun6]奇,不但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讀音,而且學理上亦不輸[全]奇,甚至可能比讀成[全]奇更契合詞義。但歐陽博士卻有意無意將兩個讀音作出以下區分:

  1. [全]奇一讀,是有歷史上、學理上的根據(因為可以「透過辭書、透過考證」得出,可以「從意義上、句式上的類比」推演出來);
  2. [zyun6]奇純粹是約定俗成的讀法(「我們大多數人都讀[zyun6]奇」)。

就算不像何文匯等熱衷「正讀」的學者般對「約定俗成」採取反對、痛詆態度並貶之為「習非勝是」、不像讀音取向很明顯由何文匯主導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與香港電台聯手製作遊戲否定[zyun6]奇一讀,看罷歐陽博士全文,讀者恐怕仍會有[zyun6]奇一讀並無歷史或學理根據的印象。歐陽博士從「意義入手,決定哪個讀音才合理」,最終得出[全]奇一讀,也就是指[zyun6]奇讀音於義不協。但李軍均《傳奇小說文體研究》透過辨析「傳奇」音義,明確指出[zyun6]奇一讀適用於元稹小說篇名。也就是說,歐陽博士是指從事中國古代小說和文論研究的李軍均博士論證錯誤。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直指「傳應當讀作傳記之傳」,即歐陽博士也認為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李劍國教授的說法完全錯誤。歐陽博士說透過辭書得出[全]奇讀音,也就是指包括《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在內的字典都收錯音(又或者他認為凡收[zyun6]奇的都不能算是辭書)。不僅如此,歐陽博士還指清代李漁說「傳奇」是「因其事甚奇特,未經人見而傳之,是以得名」錯、倪倬《二奇緣傳奇˙小引》說「傳奇,紀異之書也,無奇不傳,無傳不奇」錯。因為只有上述根據全部都錯,[zyun6]奇一讀,才能搖身一變,變成一個沒有理論基礎、純粹是我們港人「習非勝是」或「約定俗成」的讀法,而只有何文匯認可的[全]奇有根有據。在歐陽博士的經營之下,[zyun6]奇現在原來已經成為一個由石頭爆出來、完全沒有學理根據的讀音。於是當我們面對一些人倚仗「正讀」之名否定[zyun6]奇、無綫電視冚台[全]奇、港台的「正讀遊戲」和羅山的「正音講義」將[zyun6]指為錯讀這類大石壓死蟹的所作所為,便不應吭聲,不能「取笑」,反要「包容」了。反而看到這些「透過辭書、透過考證」得出[全]奇讀音的人,竟然不去「歧視」、「笑」我們這些胡亂讀一個無根無據的[zyun6]奇的人,就更應感動流涕、自慚形穢了。

結語

「傳奇」讀[zyun6]奇,不僅符合原始詞義,亦係港人普遍讀音,更為市面流通字詞典,包括教育局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以「正音」之名將[zyun6]奇判為錯讀,自是怪談。政府傳媒,近年紛紛迎合一些人的一面之詞,棄用[zyun6]奇,改讀[全]奇,令人極為反感。

對於「傳奇」一詞二讀,歐陽偉豪博士說是態度問題:他認為應採包容態度,[全]奇不要笑[zyun6]奇,[zyun6]奇又不要歧視[全]奇。如斯「態度」,無疑非常取巧。

客觀現實是,[zyun6]奇是現時絕大多數人使用的讀音。學理上,[zyun6]奇亦非如某些學者所言只屬未經查證、毫無根據的誤讀。那麼到底[全]奇有甚麼立場去「笑」[zyun6]奇?反過來說,某些有權有勢的人,將一個沒有羣眾基礎的讀音[全]奇,進行鋪天蓋地洗腦式宣傳,強行植入社會;借所謂「正音」名號,將[zyun6]奇輕則貶之為「民間流讀」,重則誣之為「錯讀」,企圖用盡一切手段,消滅他們不承認的[zyun6]奇。由此可見,[zyun6]奇早被[全]奇歧視夠了。歐陽博士要飾演「和事老」角色,說[全]奇不要歧視[zyun6]奇,不是無視現狀,就是在講風涼話。

傳媒機構以至政府帶頭將[zyun6]奇改讀[全]奇,幅度之大,層面之廣,若說背後無人推波助瀾,恐怕難以置信。何文匯身為「粵語正音推廣協會」學術顧問,有該會與港台聯合製作的節目網頁遊戲將[zyun6]奇判為錯讀在先;何文匯身為2009東亞運動會口號評審委員會召集人,選出優勝口號「創造傳奇一刻」,但見所有政府宣傳聲帶都捨[zyun6]奇而取[全]奇在後。到底一切純屬巧合,還是有人幕後發功,公眾當然無從知曉。市民當然亦不會知道,那個有證據顯示將何文匯「正讀」主張當成律法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多年來到底向幾多學子灌輸了「全奇是正讀、[zyun6]奇是錯讀」的偏頗思想。

但是,同類事件,關注粵讀問題的人不會陌生。1981年的「時間變時奸」風波,同樣是由一些人在枱底「傾掂數」後透過傳媒鋪天蓋地洗腦式攻勢去灌輸民眾。時至今日,相信還有不少人認為「時間」讀成時[奸]才是「正音」、時[諫]則純粹是「約定俗成」而無學理和歷史根據的讀音。當年「時間」改讀先由香港電台主導,後來一些傳媒跟隨。今「傳奇」改讀,眼見已有政府和起碼兩家傳媒幫手。

時[奸]事件發生後,這個讀音的發起人劉殿爵教授在《明報月刊》撰文詳述論據,將時[奸]奉為正讀,並抨擊時[諫]為毫無根據的錯讀。今日[全]奇一役,則有歐陽偉豪博士在《明報》撰文,將讀音以「學術考證」([全]奇)與「民間流讀」([zyun6]奇)二分。如果這正是政府或傳媒所聽,他們改讀,亦不稀奇:[全]奇有「學理根據」,[zyun6]奇純粹「習非成是」,任你選一個來讀,你會怎麼揀?

到底是歷史不斷重演?是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是有人鍥而不捨地在「試水温」?

容我再次強調,一個字音的對錯,可以討論。前章提到〈唐之「傳奇」正音及其他〉,正是論辯普通話中「傳奇」讀音之例。但在目前香港的畸型生態,「時間」也好,「傳奇」也好罷,其他讀音的情況亦同:改變或推廣讀音,不是經大眾或學術界討論、贊成、自覺遵行的結果,而是由一些有影響力的人,黑箱作業,先斬後奏,夾硬塞入觀眾耳朵,再由這些人將讀音加冕,以「正讀」包裝大舉宣揚,將「他們欽點的讀音」和「民間實際使用(而且可能有學者承認、有字典接受、甚至有歷史根據)的讀音」扭曲成「對」「錯」之辨,誤導大眾跟從的結果。這展現的恐怕不是甚麼對語言認真的「正讀」風氣,只係一種文化霸權、讀音強姦。

詭異的是,三十年前,傳媒推銷時[奸],市民尚會抵抗;今時今日,傳媒忽然[全]奇,卻似乎沒多少人注意。難不成,所謂提高「正讀」意識的教育,就是調教港人變成一班自動自覺接受「正讀強姦」的扯線公仔?

當這些所謂「正讀」滲透校園,當學生被授以這些所謂「正讀」並習以為常,若干年後,他們便成為使用這些所謂「正讀」的中堅份子,成為「由細讀到大」的見證人。我們這些堅持本來有根有據讀音的人,反變成「習非成是」的衰人;而他們則成為站在「正音正讀」博士一方合力扭轉「習非成是」歪風的正義夥伴。一個符合某些「正讀」人士心意的「正讀生態圈」就此形成。

令人擔心的是先斬後奏、偷天換日的招數可能奏效。對政府、傳媒而言,「教壞細路」這個罪名,他們擔當不起。當有人將一些讀音奉為「正讀」,他們跟,準不會有錯,因為自然有人會協助他們向廣大市民確認、推廣這些「正讀」。

政府當然應該面對公眾質詢。但港台也算政府機構,該台《功夫傳奇》播映期間,我曾發電郵查詢其「全奇」讀音原委,結果杳無音訊。正是笑罵從汝,正讀須我為之。

挾「正讀」自重者,可謂充份掌握人性心理。於是,有違常理的讀音,一經這種手段進入社會,便「易請難送」。

這又令我回想「約定俗成」觀點的問題。以何文匯為首的正讀學派無法否認語音約定俗成的事實,卻多番將「約定俗成」貶為「習非勝是」。我本來即使不盡同意,但亦明白「約定俗成」一詞很容易被人拿來文過飾非。倒是「傳奇」一役提醒了我,「約定俗成」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維持語音在一段時期的相對穩定,是阻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試圖改變通用讀音的強力理由。例如,如果我們尊重「約定俗成」,就不會容許有些人每隔幾年就搬出「時奸」一讀混淆視聽、製造混亂。若這個想法正確,則否定「約定俗成」的目的,會不會是有人想為自己以「正讀」之名引進、安插的那些日常生活根本不曾使用的讀音掃除障礙,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

「傳奇」改讀比「時間」改讀「進步」的是,事件沒有人「承認責任」,沒有人為讀音改變做解釋。大概只要有關人等堅持不回應,傳媒繼續推廣,假以時日,這些讀音,即使不能成為習用讀音,大眾亦再不會對這些讀音感到奇怪。當這些讀音因為長時間使用、大家(被迫)聽慣了而獲得接納,就是「正讀」派的勝利,因為站在「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觀點,一個讀音獲得大眾承認後,這個讀音就正正式式成為「正音」。這就是他們正在做的、一種人為的「約定俗成」,從另一方面看,即是「慢性洗腦」。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極力反對「約定俗成」而不斷提倡他們自己的「正音」,另一方面又會利用語言「約定俗成」的事實,透過影響大眾使用他們的讀音,去將他們提倡的「正音」成為在約定俗成立場上名正言順的「正音」。

香港人對自己的母語集體冷感,不問自己到底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粵語獨裁者,最終粵音話語權為一些勢力人士據為己有,任意搓圓撳扁,是遲早的事。2011年,多家唱片公司發行《香港傳奇》唱片合輯,所載曲目橫跨30年,乃香港幾代人的集體回憶。該專輯中收錄了許冠傑的〈世事如棋〉,其中一句「恩怨愛恨,世事如棋,每局都充滿傳奇」,大眾記憶猶新。可悲的是,產品的電視廣告,居然將《香港傳奇》讀成香港[全]奇。如此破壞集體回憶,廣告居然還有臉去用「香港人的歌、代表香港人的故事」作號召。

我的願望很簡單:政府和電視台「收回成命」,還「[zyun6]奇」一讀一個公道。

TVB羅山又用怪音:朽改讀[jau2柚]

距離上一次更新,原來已逾兩年。兩年沒有新文章,主要是因為一如詹伯慧教授所說,粵讀問題「牽涉面並不廣,大家爭來爭去其實就那麼小部分字的不同讀音」,要講的已經講過,無謂重複。加上我不欲再為此電視台浪費精神和時間,連電視也少看,所以難有新文章問世。而本文其實是源於八月——即約四個月前——偶然聽到由羅山(羅榮焜,無綫電視報幕員)旁白的一個奧運節目廣告的讀音,認為可堪商榷,遂趁有餘暇,寫下這篇文章。

茲附上問題片段:

可以聽到片段中第五秒,羅山將「不朽傳奇」讀成「不[jau2柚][cyun4全]奇」。

關於「傳奇」變「[全]奇」,我已多次撰文,指出這是一個毫無必要的改讀。因為大眾習用的[zyun6]奇,一來已為學者和字典所接受,二來有學者認為比[全]奇更加正確。只是電視台大概另有所圖,加上「[全]奇」一讀跟普通話一致,所以他們不惜傾盡全台之力,賭上一切,以[全]奇一讀授予觀眾,務要將我們講了幾十年、有(除了何文匯以外的)字典和學者承認的讀音消滅淨盡。「傳奇」讀音已無討論必要,倒是「朽」字的讀音可以一談。

按:「柚」讀陰上聲其實是口語變調。考慮到柚子、沙田柚大概沒有人再會讀原調[jau6又]子或沙田[又],本文會用[柚]作為[jau2]的直音。

一、前言

「朽」此字一般聽到的都是讀[n]聲母,有陰上聲[nau2扭]或陽上聲[nau5]二讀。例如羅文《獅子山下》「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譚詠麟《愛在深秋》「如果/情是永恒不朽/怎會分手」、張學友《不老的傳說》「為世間不朽的愛輕輕唱」。

羅山在片段中卻是讀成[jau2柚]。但他在2007年樹仁大學主講的〈正確發音與改善懶音〉講座中所發講義,教大家辨別N/L起音,第13頁居然有提醒讀者「朽」字的起音是N而不是L。

hksyu-nau

由此可知,他本來是認為「朽」應該讀[n]聲母,遂提醒讀者不要誤讀為[l]聲母,變成所謂的「懶音」。約十年後,卻忽然因為某種原因,他放棄了「朽」字[n]聲母的讀法,改為讀[j]聲母。亦即此一改動乃「刻意為之」。

我們還是用老方法,就是從字典和《廣韻》反切,探討兩個讀音的合理性,和羅山這種改讀有沒有意義。這次先查字典。

二、字典中「朽」的注音

以下是「朽」字在各部字典的注音:

%e6%9c%bd%e5%ad%97%e5%ad%97%e5%85%b8%e6%b3%a8%e9%9f%b3

雖然決定哪個讀音較適合不應該單看哪個讀音較多字典收錄,但「朽」字注讀[n]聲母的比例可謂壓倒性。較早期的《分韻撮要》、《英華分韻撮要》和《初學粵音切要》都標讀[jau2柚]音,但現代粵音字詞典,可說全部都承認[扭]音。羅山改用的[柚]音,在上面三十本現代粵音字典中,只有九本收錄。

也就是說,這位經常宣稱自己注重「正音」的無綫駐台主播,似乎又一次試圖利用他在電子傳媒的影響力,引導觀眾去懷疑一個有大量字典收錄兼為社會廣泛使用的讀音到底是不是有問題——如果[扭]音沒有問題,為甚麼一個這麼注重自己讀音的人、一間認為自己有「社會責任」所以「注重讀音」的機構會毅然棄用?

三、從《廣韻》反切推導讀音

「朽」字在《廣韻》的反切是「許久切」,曉母、尤韻。粵語曉母一般讀[h]而尤韻一般讀[au],所以用許久切切出來,最符合反切對應規則的讀法就是[hau2口]。這其實不難理解:朽的聲符是丂,丂是巧的古字,而考字的聲符也是丂。朽如果讀[口],跟巧、考讀音相近分別只在元音長短。

有趣的是,1937年版《中華新字典》正是標讀此音;1916年《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亦以此為「或讀」。

而朽是尤韻三等字,中古音有/i/介音。當曉母的/x/弱化消失,/i/介音補上成為聲母,在粵語就是[j]音。也就是說,朽讀成[jau2柚],也屬於符合反切的讀音。

至此可以知道,若以《廣韻》所收中古反切為正讀,朽字讀[hau2口]最「正」,讀[jau2柚]則「冇咁正」,[nau2扭]則「最唔正」。

四、朽讀[n]聲母的由來

既然[nau2扭]音不符中古反切,這個[n]聲母到底是從何而來?其實,學者早有研究。

李新魁〈粵音與古音〉(1996年第八期《學術研究》)將朽字讀[n]聲母解釋為上古複聲母/nk’/的音遺。

而黃玉雄〈從「朽」的聲母類型看粵語曉母字的歷史層次〉(2016年7月號《語言研究》)則另有看法。原來,「朽」字聲母在粵語其實十分複雜,綜合不同地區的讀音調查資料,此字的聲母有(一)擦音 /h/、/ɫ/、/s/(二)鼻音及邊音/ŋ/、/ȵ/、/n/、/m/、/l/(三)近音/j/或零聲母或(四)塞音或冠鼻塞音/k/、/k’/、/ⁿd/共13種可能。我們感興趣的自然是/n/聲母的來歷。

首先,作者根據曉母字讀/ŋ/缺少與上古音系連繫的證據,而侗台語中/h-/和/ŋ-/存在規則對應,推測粵語在中古時期跟侗台語作深度接觸,吸納了這個特徵。而朽字讀/ŋ-/或/ȵ-/的粵語方言點,是把這個底層留存在系統中。換言之,朽字讀/ŋ-/或/ȵ-/,其實已經有非常長的歷史。

但這跟曉母字讀/n-/又有何關係呢?作者指,這個/n-/應該是由/ȵ-/變成。/ȵ-/在中古是娘母字的聲母。當「朽」在古時讀成娘母,到了現代,很多粵方言區(如我們廣州話)泥娘不分,/ȵ/就變成/n/,於是朽就讀成[nau]。

據論文所述,朽讀/n/聲母的方言有廣州、香港、連縣、肇慶、四會、德慶、雲浮、羅定、南寧、北海、梧州、清遠、佛山、三水、高明、中山、珠海、寶安。作者指,這些點大多分佈在廣東,主要屬廣府片,而在廣西則多屬邕潯片。這說明朽讀/n/聲母是不少地區的共同特徵,不限於香港,也肯定不是香港人不懂查字典、隨意亂讀之過。

五、改讀的原因

這次羅山將「朽」改讀[nau2],跟何文匯無關。何文匯、朱國藩《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P.84)此字注讀本音[hau2口]、今音[nau5](即「柳lau5」轉[n]聲母),陽上聲,異於普遍字典注讀陰上。雖然現實確有此讀,但何氏此舉,相信不是基於現實讀音。粵語[n]聲母一般來自中古的泥母和娘母,而泥娘二母均係次濁音,來到粵語應讀陽聲調。我認為,他將「朽」標讀[nau5],純粹是為了維持中古次濁聲母對應粵語陽聲調的法則。事實上,何書對扭、鈕、紐等字,均無視社會日常多讀陰上聲[nau2],而只注陽上[nau5]一讀。

羅山將「朽」改讀[n]聲母,可能是因為中文大學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很多人以為此網站的「配詞字音(四本工具書中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就是「正音」,而「異讀音」就是「非正音」或「冇咁正」的讀音;卻不知字庫凡例早已聲明「我們必須提醒使用者,所謂『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一個統計概念,而非價值評判」。我曾撰文批評發明「異讀音冇咁正」的人是「自定體例」。

而香港經濟日報的TOPick 新聞網站就有一些「考你正音」文章,其中《粵語讀音大挑戰 追「溯」讀索還是素?》就用此網站佐證羅山提供的「正音」。文章中有一句「別墅一字,我們常讀作別『睡』,但seoi5(睡)為異讀字,以別墅而言,應讀作seoi5(緒)」,簡直是「發噏風」。

在「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朽」字[jau2柚]和[nau2扭]二讀均有三個根據,打成平手。編者將[jau2柚]選為配詞字音,據之前分析,應是因為這是較符合反切推導規律的讀音。

所以,我懷疑羅山是看到「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判斷,加上自己主觀認為配詞字音等於正音,於是出現了這次改讀。

張群顯博士的《粵語常用字字音異讀研究》(1991)論文中曾經提出:

辭書所提供的每一個與別不同的音,他日都有可能成為新興的異讀。作用力的強弱,端視該書受重視的程度。在眾多粵音辭書之中,影響最深遠的要數 Wong 1940。無論他給的讀音多古怪,多獨特,大家都不敢怠慢。

按引文中 Wong 1940 即黃錫凌《粵音韻彙》。今時今日,因為方便查詢,「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似乎正取代《粵音韻彙》,變成很多人心目中的「正音」標準,儘管這個「標準」完全不符事實。

六、結語

羅山將朽字的讀音改變,背後一定有原因。以羅氏在講座和訪問的言談,可以相信,他改變一個讀音的原因,應該是原來的讀音不是或不夠「正音」。結果卻是,這個「改讀」,完全多餘。

當然,自從羅山促成《最緊要正字》後,這類無謂且弊多於利的改讀,在TVB經常發生。

要正音,就應該先問,應該用甚麼原則去決定正音。而要決定這些原則,應該先要問正音(決定標準音)的目的是甚麼、我們是為了甚麼去正一個讀音。這當然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我認為有兩個原則值得參考:

(一)「正音」應該對待字音認真,不得過且過,疏於求證,隨意亂讀。將朽改成[柚]可以說是無視字典和羣眾讀音。羅先生經常強調讀正音的重要性,他對於讀音的查證,理應會比其他人認真。我不知道羅先生實際上是基於甚麼原則判斷讀音對錯和是否改用另一個讀音,但他居然在朽字大多數字典標讀符合大眾習慣的[扭]聲母時,貿然改讀[柚],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懷疑,他注意正音的立意雖好,但對於字音的考證,是兒戲了一點?

(二)「正音」應該避免訊息混亂,不標奇立異,無風起浪,製造亂象。目前,很多電視台執意消滅但其實沒有錯、市民習用、有字典承認的讀音,在一些未完全受控的場合(例如戲劇,或綜藝節目主持),還時有出現。羅山在近來一次訪問透露,原來他曾經想將全電視台的發音定於一尊,「希望無綫能有一個機制糾正各部門的發音」,因為「新聞部的記者跟綜藝部藝人發音不同,會令觀眾疑惑」(也就是說他連綜藝部的藝人將機構唸成機[扣]而不讀機[究]也覺得不甚耐煩了——根據往績,他絕對不可能贊成或同意各部門可以用機[扣]作為統一讀音,因為[扣]這個為《常用字廣州話音表》接受和《廣州話正音字典》唯一標注的讀音,並不能令市民產生該電台「注重正音」的錯覺)。但如果新聞部的記者跟綜藝部的藝人發音不同會令觀眾疑惑,以此推論,電視台用一個與大多數市民甚至字詞典不同的音,不是更令觀眾疑惑嗎?但羅山選用字音時,卻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這一點。

若依羅山過往言談論,他應該是「選用某個讀音,以對觀眾負責」。但我看到的,卻是「為了顯示自己對觀眾負責,而選用某個讀音」。他的目的,似乎是刻意要製造混亂,並在各訪問中擺出的「重視正音」姿態,從而令觀眾以為他採用的讀音就是「最正確」、「最值得信任」的讀音。由此我不禁懷疑,一個讀音是否真的正確、是否真的適合社會使用,根本不是羅先生最關心的問題。反而一個讀音是否能夠標奇立異,讓觀眾不斷以為他或電視台非常關注讀音於是持續推出一些所謂「正音」(實際上是有字典收錄但與大眾習慣相違背的讀音),從而提升或鞏固他或電視台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更為重要。與此相比,改用這個讀音是否真能有益於社會,根本不足道。

當然,這純屬我的猜測。但是,明明原來的讀音沒有錯卻執意棄用、排斥、甚至幾要在其經營的頻道完全消失,目的肯定絕非如他們所說的「對觀眾負責」、「盡社會責任」。

觀乎無綫近十年來的「正音」舉措,我對這間電視台完全不會抱任何希望。反正只要他們當批評聲音無到,假以時日,必能潛移默化,移風移俗。我只求大眾更加清醒,不要被這些傳媒牽着鼻子走,成為他們某種目的的棋子。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查詢系統啟用公告

認識《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一書,純屬偶然。約在兩、三年前,我在網上尋找某個字的讀音在某個文獻的資料,找到一篇網誌,於是入內查看,而網誌中除了提到我所知的那本文獻,還順帶觸及該字在《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的收載情況。知道此書是在 1916 年出版,比《道漢字音》、《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等書更早,難掩激動,亟欲一睹此書廬山真貌。經過多次嘗試、碰壁,得知香港大學有此書館藏,便申請閱讀證往港大圖書館索閱。惟因年代久遠,此書屬「珍本」級別,只能在專房閱讀抄寫,不能影印。雖然當中內容足以豐富拙作《解‧構‧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的文獻根據,但由於時間、地點等限制,無法深入研究,是一憾事。加上我認為此書非常難得,相信若由有心和有識之人研究,收穫可以更多,所以一直希望將此書數碼化,公諸同好。不過,礙於人力所限,此事一直耽擱。直到最近,香港大學將其《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館藏全書掃描上網,供人參閱,可謂功德無量,而將此書數碼化一事終可如願。各位如有興趣,可到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站觀看原書,而敝網《粵音資料集叢》內的《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專屬網站則有此書的文字版本和搜尋系統,歡迎使用。

《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修訂版已經有售

各位,很久不見,又是廣告時間。倒不是有新作面世,而是拙著《解‧救‧正讀》修訂本已經出版,各大書局有售。 《解‧救‧正讀》初版發售至今已逾一寒暑。是次再版,並無大幅改動,修訂後各章所佔頁數相同,僅個別小節或會有一頁之差。至於箇中變更,可分為書名、校正、改善、增訂四環。茲舉述如下。

書名

  • 書名的變更可能是此一修訂版最顯眼之處(一笑)。原版書名《解‧救‧正讀》,沿自2011年發表的電子文稿,未作更易。印刷版發行之後,出版社認為,書本會在多地發行,而「解‧救‧正讀」一名,不夠清晰,建議更改。但我不想改動書名,遂在原書名後加上副題,是為《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如是者,拙著專論香港粵讀問題之旨明矣。
  • 易言之,大家憑封面書名之副題,即可知道書架上的是否最新修訂版本

new_book_cover

 校正

  • 悉數改正初版之錯別字和遺漏。
  • 修改或重寫原版寫得不夠好或不夠清晰的文句,以求達意。

改善

  • 將一些初版後始發現之粵音資料,補進內文,以增說服力。之前網誌所載《道字典》所收的「時間」讀音是為一例。
  • 原版引文字體稍嫌過小,再版時將之調整,使閱讀時更舒服。

增訂

  • 《解‧救‧正讀》印刷本係由2011年發表的電子文稿修訂而成。文中批評何文匯「正讀」時,以一些何氏不承認的「錯讀」為例,附上字典注音,供讀者斷是否合理。不過,其中一些「錯讀」,他已在2012年的《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中予以承認。一些字音的來源參照頁碼跟前兩版亦不盡相同。筆者在同年着手《解‧救‧正讀》印刷版編纂工作,未知此事,故書中之引例,悉依前本。倘修訂本仍對此視若無睹,固然不妥;但若要將此一改變整合原稿,大幅重寫勢難避免,而先前所做之校訂工夫,恐付諸流水。思前想後,決定原文資料不作更易,但在此修訂本另起一章,是為「修訂版補記」,對《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與前兩版之差異,略加介紹。如此亦可凸顯「正讀」是否應該「千古不移」的問題。
  • 我也順道在「修訂版補記」補上這年間發生的「正讀」消息,包括又發現無綫電視配音組兩個不從字典、不從大眾卻涉嫌「從何」的古怪讀音,例如之前網誌提及的「氰」字。「修訂版補記」共15頁。

筆者期望以上改變能令拙作盡善盡美。據我所知,此書已經「見街」,三聯、商務、大眾等書局有售。《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仍由心一堂出版,售價 $98。 更多資料請參閱本書網站 http://www.savepropercantonese.com/

題外話

  1. 讀者或會對版次有疑問,因為修訂版版權頁的版次寫着「二零一四年四月修訂版」,而我卻到現在才撰文介紹。查此書書稿在四月已經交付印刷,但因為一些原因,致印期延誤,今月始「派街」發售。
  2. 寫作此書時,筆者興起了為一些罕見粵音文獻數碼化並製作檢索網站之念,是有《道漢字音》、《初學粵音切要》及《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查詢系統。最近筆者成立《粵音資料集叢》,增補資料(目前新增《道字典》和《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二書),並提供綜合查詢功能,查一字即知各書收音情況。歡迎使用、指教。

四十年代初的「時間」讀音

兩星期前,Alan Cheung網友在敝網誌「時「奸」復甦?」一文留言,介紹港台去年《舊日的足跡》節目訪問何文匯教授的一段。當中何文匯論「時奸」問題,將其師劉殿爵於八十年代初叫港台將「時間」改讀「時奸」激起民憤一事,淡化成「時『奸』一讀唔知幾時出現」,次又搬出「有空奸就有時奸」的「時空相對邏輯論」。這個節目筆者在節目播放後數星期已經知悉,但相關論點,我在《解‧救‧正讀》和本網誌已經交代不少相關資料和看法,沒甚麼可以補充,故沒有為文評論。

倒是有網友提起此事,重聽聲帶,卻發現一有趣之處。節目中何文匯說:

如果你當佢係一個名詞嘅話,就讀個平聲。咁『間不容髮』啲人讀『諫不容髮』我哋都唔會特別出聲,啲人鍾意讀咩咪你嘅事囉。但嗰個『間』(奸)其實就係嗰個罅隙。

如果大家有看過當年劉殿爵的「時奸論文」,或會記得,劉氏是如何否定「時間」讀時「諫」:

  1. 劉殿爵認為「時間」的「間」是名詞。
  2. 根據古籍,例如《廣韻》等古韻書,作名詞用的「間」應讀平聲,即「奸」。作動詞用才讀去聲「諫」。
  3. 所以他認為,從歷史講,「時間」的「間」不能讀「諫」。
  4. 劉氏又引用《現代漢語詞典》,指出「間」讀「諫」,除了作動詞之用外,還有一解,就是「空隙」。
  5. 劉殿爵又認為「時間」的「間」不是「空隙」,所以指出從現代角度看,「時間」仍「間」不能「諫」。

這次何文匯博士卻可說是反駁了劉殿爵的論證。劉殿爵說時間不是「空隙」,何文匯今勻則明確指出:「時間」的「間」,是一個「空隙」。則我們不妨如此推論:

  1.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間」讀「諫」音,除作動詞解外,還可解作「空隙」。
  2. 時間的「間」是空隙之義。
  3. 因此「時間」可以讀「時諫」。

所以,雖然何氏不談劉氏在八十年代初所做的好事,但我們其實仍然應該感謝他推翻了其師劉殿爵的論證。只是,何博士為何卻對《現代漢語詞典》中作「隙」解的「間」可讀「諫」避而不談呢?這倒是考起筆者。可能「《現代漢語詞典》鍾意寫咩係佢嘅事」吧。

不過,其實「何氏時奸論」,並非筆者寫本文的原因。而是想給大家看看四十年代初的字典對「時間」的注音。話說劉殿爵堅持時「奸」,其中一個持論就是這是原來的讀音,即「正宗讀音」。他說「粤語讀『時諫』是近四十年的事」,「四十年前,人人讀『時艱』」。該文章在1981年發表,按時序倒推,即他認為,在1941年仍然人人讀「時奸」、之後才逐漸被「時諫」取代。

上次機緣巧合,讓筆者查得1926年出版給洋人學粵語的教材《增訂粵語撮要》中,「時間」明明標讀「時諫」,令劉教授這番話不攻自破。今次的發現沒上次那麼令人驚喜,不過仍有價值。請看下圖:

道字典,1941

 

這些符號,正是之前我製作過全文檢索系統的《道漢字音》的「道字」。查商人兼慈善家陳瑞祺創立的道字總社,於1939年出版《道漢字音》,為漢字以「道字」標示讀音,惟欠釋義。於是該社在1941年增編「義典」,名為《道字典》,以解決時人「見字不識解之難題」。《道字典》仍以韻目排字,故分「粵音義典」、「國音義典」兩部。上圖正是《道字典》「粵音義典」中 “-aan" 韻下的書頁。

看不懂道字符號也不打緊,憑同音字辨認即可。大家可以看到,「間奸艱姦」一條,即明顯是[gaan1]音條下的「間」字,其釋義係「中~,又內也」。至於「間諫」,即[gaan3]音條下的「間」字,釋義係「~隔,時~」。此書在1941年出版。

如是者,劉殿爵1981年說「四十年前,人人讀『時艱』」,到底有多正確,大家心中有數。《增訂粵語撮要》是粵音教材,《道字典》是字典,性質不同。二書均同屬劉教授聲稱「人人讀時艱」的美好光景時期,卻又不約而同地對劉氏此說,給予迎頭痛擊。

走筆至此,似乎我們又可以對學者現在說「唔知『時奸』幾時出現」,改口宣揚「時奸」的「哲學優越性」,「邏輯正當性」,增添一分理解。

【TVB消滅「傳奇」正音風波】好假的歐陽偉豪博士之「偽正音新秩序」

多年前,政府忽然將「傳奇」一詞,由大眾慣讀的「[zyun6 住願切]奇」改讀「全[cyun4]奇」,而這個讀音顯然得到何文匯祝福。歐陽偉豪博士在報紙網站專欄解畫,字裏行間卻充斥着「全奇」有根有據、符合構詞原理、可以從字典查出、可以從考證考出而「[zyun6]奇」則全部欠奉的訊息。

最近輪到無綫電視發功,藉着《星夢傳奇》節目名稱,以最台慶口號那句甚麼「創造傳奇」,與民為敵,刻意摒棄大眾慣用的「[zyun6]奇」,製造「冚台全奇」異象,該台常駐報幕羅山更放煙幕,在一論壇上歪曲事實,老點大眾「傳奇」必須讀「全奇」而不能讀「[zyun6]奇」。無獨有偶,今趟又係歐陽偉豪博士出來解畫,平台是無綫電視的《學是學非》節目。筆者之前批評過歐陽偉豪博士人前人後兩個樣,既然他有最新說法,筆者在此刊出片段,以示公道:

對比今昔,大家可以看到,Ben Sir 這則「傳奇讀音新論」,與當年比較,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第一次清清楚楚表示「[zyun6]奇」這個讀音「沒有錯」,並指出有字典收錄「[zyun6]奇」一讀。這點當然值得肯定。

不過,綜觀全片,筆者仍然認為,他是要為有權勢者保駕護航。

繼續閱讀

【TVB消滅「傳奇」正音風波】好假的歐陽偉豪博士之「彈出彈入,打我吖笨?」

上一回講了我覺得歐陽偉豪博士 (Ben Sir)「好假」的原因。我在《解‧救‧正讀》沒有拿歐陽博士的那篇回覆做文章,一來是因為這是私人書信,不欲貿然公開,二來我認為他雖然有不分對錯地維護何文匯讀音的傾向,但仍算是個開明派。勢估唔到,面對同一個問題,博士可以人前人後兩個樣,人前很開通,但人後當電視台問他讀音問題時,他便會摒棄他的開明立場,變成翻版何文匯。

之前講過我並不同意他在「同你講正音」專欄中所做的,真的是如他們電郵中說的「無所謂對錯」的說法。今集會解釋為甚麼我有這種看法。

繼續閱讀

【TVB消滅「傳奇」正音風波】好假的歐陽偉豪博士之「見人講人話」

古語有云:「好假的肥仔」。這裏的「假」,是形容當事人矯揉造作。這裏不是要說歐陽偉豪博士主持節目時聲音好像那位「肥仔」般造作,而是他對讀音問題上的虛偽。

無綫採用為個別學者倡議的罕音、僻音,透過傳媒優勢,散播少數讀音「好多人讀」假象,為這些讀音製造群眾基礎。此舉加劇語音分歧,增加交流成本,長遠削弱粵語的溝通能力,其實是一種消滅文化的舉措。時人不察,還以為該台真的是在「棄錯讀、用正音」。

上一篇文章,是筆者對無綫此一歪風「跳出配音組」,蔓延其他部門,藉《聲夢傳奇》節目名稱,指令藝員將「傳奇」讀「全奇」,營造「冚台全奇」的「何文匯正音天國」烏托邦的一些看法。

藉學者撐腰,無綫消滅「[zyun6]奇」這個至少五十年歷史、有學者支持、有字典收錄、有群眾基礎但不獲何文匯認可的讀音心意已決。除非這次又像上一回何文匯博士首肯「雛」可讀[初],否則單憑擺事實、講道理,乞求、跪求無綫電視收回成命,相信已經無可能。

但這事跟我說歐陽博士「好假」有甚麼關係呢?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繼續閱讀

服務觀眾還是「在上位者」?談無綫消滅「傳奇」正音

(本文為《主場新聞》投稿

早前,廣管局裁定無綫電視濫用優勢、從事反競爭行為,當中包括在禁止其合約藝人亮相其他傳媒時使用廣東話。雖然無綫堅稱絕無其事,這事倒令筆者聯想到,即使無綫藝員在旗下電視頻道用廣東話暢所欲言,實際上卻沒有想像中那麼自由。

這是因為無綫近年有一「整古做怪」之舉,就是改變一些常用單字的讀音,令該台的粵語面貌,相比香港市民大眾日常的讀音,可謂別樹一幟。

觀眾近期最容易發現的「改音」例子,應是該台對「傳奇」一詞的改讀。這個詞,說粵語的香港人多將「傳」字讀如「傳記」之「傳」(即[zyun6])。無綫則刻意改變此詞習讀,規定必須讀成「傳聞」之「傳」(即[cyun4全])。於是,「傳奇」便由「[zyun6]奇」變成「全奇」。這個「全奇」應是現時新聞部、配音組(涵蓋所有配音節目,例如劇集、紀錄片、動畫等)的規定讀音。該台製作的宣傳片,亦只會出現「全奇」一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