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講了我覺得歐陽偉豪博士 (Ben Sir)「好假」的原因。我在《解‧救‧正讀》沒有拿歐陽博士的那篇回覆做文章,一來是因為這是私人書信,不欲貿然公開,二來我認為他雖然有不分對錯地維護何文匯讀音的傾向,但仍算是個開明派。勢估唔到,面對同一個問題,博士可以人前人後兩個樣,人前很開通,但人後當電視台問他讀音問題時,他便會摒棄他的開明立場,變成翻版何文匯。
之前講過我並不同意他在「同你講正音」專欄中所做的,真的是如他們電郵中說的「無所謂對錯」的說法。今集會解釋為甚麼我有這種看法。
一、無分對錯之辯
Ben Sir 辯稱,「同你講正音」中「傳奇」一文(包括片段,下同)的精神是兩個讀音「無分對錯」。
的確,他沒有在片段中說誰「對」、誰「錯」。但如果單單因為文中沒有對錯二字就說作者的文章完全沒有這種立場、這種意思的話,恐怕是太傻太天真。
Ben Sir 在片段中,用了「究竟係『香港東亞運動會創造「全」奇一刻』,還是『創造「[zyun6]」奇一刻』」作為「傳奇」一集的內容做引子。既如此,讀者當會預期,在專欄的結尾,作者對「『[zyun6]』奇還是『全』奇」給出一個答案,不論這答案是兩個都對、兩個都錯、抑或只有一個正確。假設這篇文章獲選為考試的閱讀理解篇章,而有以下一條選擇題:
綜觀全文,作者認為應該是「創造『全』奇一刻」,還是「創造『[zyun6]』奇一刻」?
(A)創造「全」奇一刻
(B)創造「[zyun6]」奇一刻
(C)兩種說法都正確
(D)兩種說法都不正確
四個答案,哪一個最合理?
首先我們可以剔除答案(D)。然後,我們總結一下歐陽偉豪一文的說法:
- 他先說要「拆解詞義」、從「意義入手」,決定哪個讀音才合理。
- 在中段,他就以「傳奇」的意思是「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為「全奇」一讀賦予「意義」。
- 他更指,從意義上、句式上的類比,我們推演出「全奇」的讀法。
- 文中他並沒有為「[zyun6]奇」一讀找尋解釋或賦予意義。
- 最後,他的「造句」中更有「寫下『全』奇一刻」做例。
- 而片段結束時的「拆解意義」插圖亦將「傳奇」收入讀成「全」的義項下。
由此再看看餘下的(A)(B)(C)三個答案。首先答案(B)肯定錯,因為 Ben Sir在造句環節正是用到「全奇」一讀。
至於(C),Ben Sir 確有講過大多數人讀「[zyun6]奇」,因此「會採取包容的態度」。但是,第一,他早已言明是要拆解詞義、從意義入手,決定哪個讀音才合理,而不是「看看哪個音多人讀,以決定哪個讀音合理」。很明顯,只有「全奇」能符合這個「合理」的條件。而且,大家不能忽略 Ben Sir 在片段提到:(一)我們大多數人都讀「[zyun6]奇」,而(二)透個辭書、透過考證,我們現在發現是讀[全]奇。(二)中的「現在」表示在時序上,(一)是比(二)要來得早。換句話說,這段話實則是指:以前的人沒有考證、沒有辭書為憑,於是讀「[zyun6]奇」;現在讀「全奇」的,則係有辭書、考證為憑。
那麼,面對這種種證據,我們應可推斷:「[zyun6]奇」對作者而言極其量只是一個可以「包容」的讀音,而絕不是一個「合理」的說法。
有人或會反駁:「合理」與否不等於「對錯」與否。但按常理,「合理」的讀音自然應該是「正確」的讀音,斷不會認為「不合理」的讀音才是「正確」、作者最後是用一個「合理但不正確」的讀音來造句。作者也不大可能先用「正確與否」開頭,筆鋒一轉,改用「合理與否」收尾,而兩者在作者文章的語境中居然毫無關係。
那麼,到底是「創造『全』奇一刻」,抑或「『全』奇『[zyun6]』奇均可」呢?種種因素加起來,答案只可能是前者,即答案(A)。
所以,說原文意思是「全奇」、「[zyun6]奇」兩個讀音「無分對錯」,筆者認為,只是玩文字遊戲。反而 Ben Sir 在《撐廣東話》中說傳奇「應該」讀「全奇」,才是將專欄文章原意講清講楚。
二、現代語言學精神?
第二個問題,來自他回覆中「共時性、描述性的態度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精神」一段話。我不敢挑戰 Ben Sir 對現代語言學的認識,所以我相信 Ben Sir 這句話沒有錯,本文也不是要質疑他的學識。
我懷疑的是,Ben Sir 在「同你講正音」所說所寫的,到底有沒有真真正正地實踐他口中的「共時性、描述性」精神。
1)共時性
現代語言學強調「共時性(synchronic)」。如果將語言看成是一條不停流動的長河,「共時性」可以理解成將這條長河凝結、然後抽取其中一小段(通常是屬於「現在」的一段)來研究。與「共時性」相對的是「歷史性(diachronic)」,意思是將這條長河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舉例來說,觀察現代粵語中「一」字怎麼讀,然後指出現在的人將「一」讀成[jat7],就是共時性的研究。而看看這個「一」字怎樣由中古音的「於悉切」演變成現在的[jat7]讀音、其規律如何,就是歷史性的研究。
所以,如果單從「共時性」角度研究「傳奇」一詞的讀音,按道理說,Ben Sir 沒必要亦不應該拿「辭書、考證」來為政府傳媒將「傳奇」改讀「全奇」護航:辭書勉強可以當成現在的事,但「考證」無可避免要追溯歷史。就我理解,學者會提出「共時性」的研究精神,是因為他們認為語言是一個任意的、自給自足的系統,過去的面貌(讀音)不足以印證、規限今時今日的面貌。用「考證」來評論今日的讀音面貌,難言「共時」。
2)描述性
「描述性」(descriptive)是現代語言學與傳統語言學的另一個不同之處。
傳統語言學講究「規範性」(prescriptive)。用文法來說,規範性意思是專家由上而下地決定哪種用法才是正確。例如在他們的角度, “I didn’t do nothing” 是錯誤的,應該說 “I didn’t do anything”,因為前者是雙重否定,而雙重否定結果應該是「肯定」,所以你不能用這句表示「我乜都無做過」。
但如果抱持「描述性」態度,他們只會說不少人會用 “I didn’t do nothing” 這個雙重否定式來強調「沒有」這個意思,結果仍然是說當事人甚麼也沒有做過。因為“I didn’t do nothing” 這句式事實上的確有人在用,而這個句式又的確能傳遞訊息。既然這句句子在傳遞訊息上是有效的,那麼這句句子就是正確的。用「描述性」研究語言的學者,會客觀地描述「有人這樣說」以至「有多少人這樣說」,卻不會判斷這種說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好」還是「壞」、「應該」還是「不應該」。
簡言之,「規範性」側重於「人們應該/不應該怎樣說」,「描述性」側重於「人們會/不會怎樣說」。
由此來看,歐陽博士在文章中說大多數人都讀「[zyun6]奇」,確有實踐他所說的「描述性」精神。但是,他之後卻不忘補一句:透過辭書,透過考證,我們發現是讀「全奇」。這恐怕是從「描述性」跳到「規約性」角度看事物了。
三、隱性誤導效果
共時與歷時、描述性與規約性之間,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不是對錯問題。
所以,理論上,Ben Sir 提供歷時和規約角度的觀點,並不妨礙他表達其共時性和描述性主張。而且,或有人會指出,共時性和歷史性有時難以割斷,兩者是相互依存。但問題在於,Ben Sir 既然宣稱他的文章是用共時和描述度態度處理「傳奇」讀音,劃了界線,就應該貫徹始終。現在他一邊講「描述性」,一邊又從規約性、歷史性角度看待問題,令我聯想到《九品芝麻官》中吳啟華飾演的方唐鏡在公堂上「彈出彈入喎,打我吖笨」的嘴臉。
Ben Sir 學術兩頭蛇,結果就是,他的文章雖然沒有明說,但整體而言,卻有一種極強烈的褒「全奇」而貶「[zyun6]奇」的意向,而這其實與站在哪種學說觀點,關係不大。這實有賴以下因素配合:
1)偏頗考證造成誤導
要誤導人,不一定要講大話。講實話但「講啲唔講啲」,一樣可以造成誤導。無論是否刻意,Ben Sir 的文章之所以有誤導效果,原因在此。
Ben Sir 說他在文中只是解釋了「全奇」一讀的「共時推理根據」。Ben Sir 研究現代語言學,「共時推理根據」應是他的強項。那麼,一個很合理的質疑就是:既然他要「拆解詞義」去看看讀哪個讀音才合理,為甚麼只對「全奇」這個讀音這樣做呢?為何對讀「[zyun6]奇」的共時推理根據絕口不提呢?
這種單方面的論證給我的感覺是,他做這個「拆解」的目的,是有其 “agenda-setting” 在,就是幫「創造全奇一刻」這個由何文匯博士選出來的口號的特殊讀音背書,不斷向讀者宣傳「全奇」這個音幾有根據、暗示大眾讀的「[zyun6]奇」幾無根據。
提到「共時推理根據」,我們不妨對照一下賴曉東於2002年發表的《唐之「傳奇」正音及其他》論文的說法:
據《漢語大詞典》,「傳」的讀音有二:一為chuan,意項有:①轉授;②宣揚,流布;③轉達,遷送;④表現,流露;⑤移置等。二為zhuan,意項為:①解說,注釋;②書信,著作;③傳記,指記載個人或群體事蹟的文字;④作傳,記載;⑤驛站或驛站的車馬;⑥古代過關津,宿驛站和使用驛站車馬的憑證;⑦任官的憑證;⑧謂依次輪轉。
考察以上的意項,我們可以組合出兩種詞:傳(chuan)奇,意為「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和傳(zhuan)奇,意為「為某人之奇事作傳;或記載某人的奇事」。
可見賴氏的文章比歐陽偉豪做得更全面。他從《漢語大詞典》「傳」字二讀二義,為「傳奇」兩個讀音找出匹配的解釋,更凸顯歐陽偉豪將「全奇」和「[zyun6]奇」佈置成「從意義上、句式上的類比得出」和「大多數人這樣讀」的對立關係,委實無理。
有關偏頗考證,還有一點必須說明。Ben Sir對「傳奇」的解釋是「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這個解釋和賴曉東的「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相仿。不過,賴曉東在下一段立即補充:
事實上,沒有一本詞典上將傳奇(chuan qi)闡釋為「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之意。
筆者為此查了十本字詞典,包括普通話標讀chuan qi的那些,印證了這個說法:沒有一本詞典會將「傳奇」解作「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或者歐陽偉豪聲稱的「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
也就是說,Ben Sir 指「傳奇」解作「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不見得有實質證據支持。由此推論,他很可能不是因為「傳奇」是解作「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才認為要讀「全奇」,反而是因為他本來就認為應該讀「全奇」,為了「自圓其說」,才為之找一個解得通的理由,是為「宣揚、傳播某人之奇事」。
這就等如為了解通「名不經傳」讀「名不經『全』」,於是指這句成語是「個名未經過啲人傳(全)過」。你又可以說「家醜不出外傳」讀「家醜不出外傳(zyun2纂)」,意思是「唔好將啲家醜喺出咗本『正傳(zyun2纂)』後又出多本『外傳(zyun2纂)』」。是解得通沒錯,但你總不能說這叫做「透過辭書、透過考證」得出吧?
這兩個偏頗考證,令全文主旨,根本就變成要將「[zyun6]奇」讀音判死刑。
2)客觀環境造成誤導
第二個因素,是當時的客觀環境,令作者不必直接評論是非對錯,仍能達到誤導的目的。
2009年底,東亞運宣傳期用了「創造傳奇一刻」做口號。大眾向來將「傳奇」讀成「[zyun6]奇」,但政府的宣傳片,以至大會指定電視台TVB的讀音,卻不讀「[zyun6]奇」而讀「全奇」。正因政府、電視台忽然大規模改讀一個不算罕用的詞語讀音,才會令公眾產生混亂:政府和電視台不可能不知道我們一向將「傳奇」讀「[zyun6]奇」,他們現在忽然改讀,是不是代表我們讀「[zyun6]奇」是讀錯了?如果沒有錯,他們何須如此大費周章,禁止「[zyun6]奇」一讀?
歐陽偉豪的《同你講正音》向來都是講「咬字」方面而非「咬文嚼字」方面的「正音」問題。「傳奇」一集是在這個特殊背景--「傳奇」忽然出現一詞二讀,造成理解上的混亂--之下出現的。《同你講正音》其餘集數都沒有與這一範疇下的「正音」相關的題材。
好了,公眾本來讀「[zyun6]奇」,政府、電視台卻忽然改讀「全奇」。公眾有疑問,大眾的習讀是不是一個錯讀。
結果,Ben Sir 在這個來得合時的「號外版」,如此「釋除」公眾疑慮:①「拆解詞義」將「傳奇」解釋成「流傳(音全)的奇人奇事」,指出讀「全奇」才合理;②將「傳奇」歸入讀「全」的義項中;③指出「全奇」一讀可以透過辭書透過考證得出;④指出以往大家讀「[zyun6]奇」,但現在的發現是讀「全奇」;⑤最後總結還用「寫下『全』奇一刻」造句。
試問在如此背景之下,加上歐陽偉豪博士如此演繹,一般讀者是不是真的能領略到,原來歐陽博士這篇「號外」是要澄清大眾一直講慣的「[zyun6]奇」無錯?
3)「正音」烙印造成誤導
第三個造成誤導的因素,就是多年來宣揚正字正音的學者--包括歐陽偉豪博士在內--的努力成果。
這些學者不斷宣傳要「正音」,而這種「正音」的態度,卻是傳統語言學中講求符合歷時性演變規律和由上而下的規約性主張。他們從不會認同大眾所用而能成功溝通的讀音就必然是正確的。即使一個讀音,百多年來的字典是這樣收、大眾也是這麼讀,但只要他們不認可,這依然是錯讀,理由是他們聲稱的「正音」有悠久的歷史根據。
不少人是在這種「學者大晒」「有根據大晒」「何文匯大晒」的「正音」風氣下成長,於是有種既定思維,認為「正音」就一定要跟這學者提出的根據,而大眾口頭「事實上」一路講、確實能與人溝通的粵音,價值卻是零。
歐陽偉豪博士主持過《最緊要正字》,不可能不知道這個節目的宗指跟他所說的共時性、描述性精神大相逕庭。
在這種背景之下,歐陽博士如果真的要嘗試改變態度、告訴大家一個「有人講」的讀音就是一個「正確」的讀音;甚至像「傳奇」這個詞,大多數人都讀「[zyun6]奇」、大多數人都明白「[zyun6]奇」這個讀音的意思是甚麼,就更不可能是錯誤的讀音,他為甚麼不說清楚呢?為甚麼不解釋他是在以大眾陌生的「現代語言學」概念看待問題呢?
我很相信,如果歐陽博士不將現代語言學描述性態度這種對大眾來說是非常新穎的主張講清楚,大眾聽到「大多數人讀『[zyun6]奇』」這一句,只會認為是用來作為下一句「辭書、考證等根據顯示應該讀『全奇』」的反差、對比,而不會理解成現代語言學中的描述性精神的體現、代表這已經是一個正確讀音。
結語
上面是筆者以歐陽博士的專欄文字,探討他所說的「描述性和共時性」問題。當然,如果要講描述性和共時性,我們其實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可以問:為甚麼會有《同你講正音》這個專欄的存在。但我不會去糾纏這個問題,因為我認為,「正音」並非不可談。
問題是,Ben Sir 現在到底是不慎遺漏了這數點,不幸地造成誤導後果,抑或是刻意為之。筆者很希望相信,Ben Sir 只是教務繁忙,掛一漏萬,並無誤導讀者和我的企圖。但我又同時認為,指控一個現代語言學專家兼有多年主持節目經驗的學者居然會遺漏這些基本重點、犯這些低級錯誤,未免太小看了歐陽偉豪博士,對他反而是一種冒犯甚至侮辱。因此,我再不願意,也無法不傾向認為,歐陽博士只是借「描述性」等學術名詞立於不敗之地,最終仍是要為何文匯欽定的「全奇」護航,於是才有這種「講啲唔講啲」的「選擇性失明」情況。
就是這根導火索,加上後來發現歐陽博士一面對我說「傳奇」兩個讀音「無分對錯」,一面向電視台說「傳奇」應該讀「全奇」,並從他的新作證實了他這個觀點,令我對這位學者非常失望。
後話
一、
本來「好假的歐陽偉豪博士」全文到此結束。不過,在打稿時,收到消息,原來歐陽博士最近在《學是學非》又試翻兜「傳奇」讀音問題。筆者不是寫作能手,寫文需要慢慢組織、不斷修改,加上是在公餘時間進行,所以速度極慢。正擔心 Ben Sir 如果態度有變,雖是好事,卻會令筆者的文字付諸流水,不知如何是好。但看畢節目片段,發現原來他態度只是三百六十度轉變。不單如此,聽罷歐陽偉豪的最新說法,更令我感到民間粵音正在面臨一個新的危機。所以,本文仍可照登,至於 Ben Sir 的最新說法,以及筆者為何有此擔憂,請看下回分解。
二、
本篇副題與內容在氣氛上有些出入,原因是文章經過幾輪修改,內容比初稿時「火氣」減了不少,編排上亦已不同,原因是希望讀者不會被較情緒化的字眼搶走視線,忽略其中理據。但改寫之後又想不到一個更貼切的副題,遂沿用之。
衷心佩服石先生鍥而不捨之精神.
帶些癡(非貶意),卻是科學家或天才之特質.
先生過譽了,在下與科學家或天才無法相提並論,倒是像先生所說的癡,或者可說傻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