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十一月 2008

時「奸」復甦?

拙著《解。救。正讀》有詳論「時間」讀音問題。

「時間」讀音論爭,自八十年代「正音」派騎劫港台發聲,文化界反對,抨其食古不化、擾亂日常語音,終無功而還,只賸以何氏為首的一些博士、學者,在自己的「正音」節目橋頭堡,告訴大家自己如何食古不化地堅持時〔奸〕。

陳年往事,網上論述甚多,本來不贅。今時今日,電台、電視台被何文匯多番批評的「新聞從業員」,已經不再時〔奸〕。

萬料不到近日又有人舊事重提。說的是十一月三日,商業電台叱咤903的《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節目。

其中一名主持人朱薰(本名吳佩賢),年前先在下午《萬世巨星》節目以輕鬆手法教授正音(發音準確方面),繼而輯錄成書,以「朱Fun E」之名推出《正音功》,又出版《朱Fun E潮語大教訓》解讀「潮語」。「正音」本無事,但不知是否為了更上一層樓,是進入「正讀」領域,竟無視其他專家學者文化界人士之言,獨搬劉殿爵、何文匯等人所倡議的正讀™,在大氣電波喜孜孜地借高官 soundbite 重彈「時間要讀時〔奸〕才是正音」這八十年代曲高和寡功敗垂成的老調。

節目中引曾俊華對於金融海嘯的發言,其中「過了六個月的時間(讀〔諫〕音),已有差不多五百億的赤字,很難預計年終共有多少」一句,朱薰說:「…但是被我逮個正着:時間這個字,其實我們正音應該讀時〔奸〕。時〔奸〕才是正音。」

然後便侃侃而談她那個所謂「正音」:

朱薰(朱):如果你聽新聞節目,他們是會講時〔奸〕。
林海峰(林):但如果阿 John(曾俊華)那聲帶是在說「時〔奸〕」,大家會否以為他在港台上班?那邊在這方面蠻嚴格的,但我們日常多會讀時〔諫〕。
朱:我們做節目時會用時〔諫〕,但你聽聽新聞或電視新聞,會聽到時〔奸〕。
林:就是說是有(讀成時〔奸〕)的。
朱:對。
朱:…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將「時間」讀時〔諫〕,便將意思無端改變。你會說晚〔奸〕新聞,但不會講晚〔諫〕新聞嘛,(晚間)說的是那一段時間嘛…

「電視新聞會講時〔奸〕」,對不起,恕筆者孤陋寡聞,不知現時哪一家電視台仍恪守時〔奸〕此一怪音?而晚間新聞的晚「間」,真的指「時間」?間字有「之中、之內」的意義,「晚間新聞」,吳小姐肯定自己沒有曲解「晚間」的本義,肯定是「晚上時間播放的新聞」,不是「屬於劃分為『晚上』的一個區段之內播放的新聞」?

綜觀全段,主持其實是想用時〔奸〕與「時艱」同音,表示曾俊華不欲使用時〔奸〕讀音,引起大眾不安。但「食字」有高低之分,如上例即是劣作。幾十年來講時〔諫〕者眾,指曾俊華知道時〔奸〕是「正音」,只是因為欲避「時艱」改讀時〔諫〕,牽強之極,遑論此一食字「笑」點能令人會心一笑。

二零零七年二月潘國森先生在《都市日報》「中國名堂:時『奸』死灰復燃」:

我們香港作家協會的主席黃仲鳴博士任職報界數十年,現在轉去培育新聞界接班人。據黃博士講,常有學生來電問:「老師可有時『奸』見見面?」黃博士例必答曰:「並無時『奸』,時『諫』則有。」間有「奸」、「諫」兩音,香港人向來用得清楚明白。二十年前電台忽然要將「時諫」讀作「時奸」,因為亂改得太離譜,受到社會各界強烈反對,鎩羽而歸。真想不到現在竟然死灰復燃。當年還未出生的大學生忽然學得「時奸」,恐怕是中學時代學校教的,因為他們的父母一定不會這樣讀。

此外,黃博士的學生多有將刊字讀作如「看更」的看,當他們聽到黃博士讀如「罕有」的罕,便問「為甚麼」。黃博士答曰:「幾十年來都讀『罕』,所有老師、長輩都讀『罕』。」由是觀之,這些大學生都是講學理之人,只因受人誤導而以為自己的父母長輩一直讀錯。

容若先生在今年一月於《大公報》撰「『時間』話舊」:

老讀者會記得,一九八○年前後,香港電台搞所謂「正音」,突出之一例,是將時間一詞改讀。這個詞的間字,粵語一向讀「諫」,有人要改讀「奸」。他們有兩條理由:一是此字本讀「奸」,四十年前誤讀「諫」,現要改正;二是普通話此字讀平聲,粵語不得讀去聲。

時間一詞,始見於《漢書》,這就是說,一千八百年前已經有了。顏師古註:「閒(間字當時寫法),謂空隙也。」這是一千三百年前對此字的解釋。間字作空隙解,歷來讀「諫」,絕非始於所謂「四十年前」。

最近又有陳雲在《信報》發表「香港文字學」,其中「正音」篇云:

…至於以韻書重訂粵語古音,例如以宋代之《廣韻》為粵音之本,輔以詩詞格律考證,用以研究音韻變遷,推敲古音則可,但不可隨意用之矯正當今之語音,如建議民眾正音之時間(間音奸)、刊物(刊音看,高平聲)、購買(購音夠)、會計(會音繪)、妖精(妖音邀)、索取(索音saak3)等。

「間」是異讀破音字,有〔奸〕〔諫〕二音,一如「索」字有 [sok3] [saak3] 二音:意義不同,讀音不同。這不是「正音」範疇,而是「正讀」的領域。不同於「索」字意思明確,時 (time)、空 (space) 概念較抽象,故有爭議。

堅持讀〔奸〕者認為,由於時、空相對,所以其後的「間」意義一定相同。

王亭之不滿,時間不可以是時之「更迭」(讀〔諫〕)?

容若則引顏師古註《漢書》指時間乃「時之空隙」。

而大眾絕大多數人讀時〔諫〕,更是鐵一般的事實,不容否認。

當然,可能有些人認為,何文匯是「權威」,自然有「道理」了,於是便以此為「正」,斥他人之「非」了。

林海峰或知道當年港台「時〔奸〕」之役,對話中幽了港台一默;不知商台會否欲於二十年後成港台當年未竟之功?

筆者希望吳小姐在講有爭議的「正讀」前,起碼先了解正反雙方的理據,起碼先聽聽2008 年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聆聽考試的錄音聲帶,不要一副權威口脗,胡亂在大氣電波發表「時〔奸〕才是正音」這種偏頗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