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四月 2013

無綫配音組又用歪音:「氰」改讀[晴]

無綫配音組以「教育下一代」的「社會責任」為名目,(碰巧)採用「何氏音讀」,擾亂社會習讀,又獻新猷。

「氰」是一個化學用字,用作化學元素Cyanogen的中譯。有一種毒物,名為「氰化鉀(Potassium cyanide)」,大眾應該很熟悉,因為此物即「山埃」。

幾年前的「毒奶粉」事件,污染物主角「三聚氰胺」,亦有一個「氰」字。於是,「氰」這個字經常在傳媒間聽到。當時我聽電視電台新聞,播音員都將「氰」讀成[清],而這個讀音也是社會慣常聽到的讀音。很多人大概不會知道這個字在一些字典中另有讀音。也就是說,這個讀音在社會間一直沒有爭議。

無綫電視聲稱有「教育下一代責任」,於是配音組會選擇「適切讀音」,傳遞「正確訊息」。說得很動聽,但如何向觀眾顯示自己「有做嘢」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整色整水」,使用一些大眾不會這樣子讀的字音,掀起爭議,製造混亂,當社會大眾疑惑時,想起電視台曾自稱「有教育下一代責任」,所以「用正音」,便可以瞞天過海,以為他們的讀音很標準、很正確。

由於偵探小說、劇集、動畫中經常有使用山埃殺人的橋段,「山埃」的正式名稱「氰化鉀」自然亦成為配音組無法避免的用語。近日筆者發現,無綫配音組又來標奇立異,「氰」字,他們不讀大眾慣用的 [cing1清]音,而居然讀[cing4晴]音。以下是2013年2月2日播放,《東野圭吾懸疑劇場:布魯特斯的心臟》中,「氰」字出現時,配音員的讀音:

於是,拜無綫配音組所賜,「氰」在社會上由本來的一字一音,變成一字二音。「氰」一向慣讀[清],我認為毋庸置疑。該組將此音讀[晴],肯定是翻查資料後的決定。那麼,他們根據的,是甚麼資料?經驗告訴我,先查《粵音正讀字彙》,通常會有收穫。果然在何文匯《粵音正讀字彙》第214頁,「氰」字歸在陽平聲的[cing4]音之下,與呈、情、悠、情等字同讀。

之後的問題就是,何文匯的讀音合不合理?何文匯指,粵音正讀應該依從《廣韻》,《廣韻》的反切就是粵讀的根據。所以,審視讀音,一般會從歷史源流出發,看看一個字在《廣韻》等韻書的反切是甚麼。

不過,「氰」字卻不能這樣做。因為《廣韻》、《集韻》以至《康熙字典》都沒有收錄這個「氰」字(何文匯在書中也沒有提出反切依據)。如果我們說讀音要從古韻書找到根據,「氰」字無論怎樣讀都沒有根據,甚至「氰」這個字的寫法也沒有甚麼根據。要以古書為正,「氰」這個字,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錯字,因為古書根本沒有這個字。

「氰」的讀音,既與古書無涉,我們就得看看現代字典的收音了。其實,由於「氰」是新造字,近世不少字典依然未收錄「氰」字。例如《道漢字音》有不少俗字、僻字,偏偏「氰」字依然缺席。筆者查了二十本有收此字的工具書,各書注音表列如下:

從上表可見,「氰」標讀我們日常使用的[清]音,佔全體工具書樣本九成。至於標讀現時無綫配音組的[晴]音,卻只有三本。

無綫配音組又一次選擇了一個與大眾通行讀音不符、又與多數字典取音不符,不過與何文匯取向相符的讀音,是否恰當,不言而喻。不過,我們且先嘗試了解,到底標讀[晴]音的字詞典,根據是甚麼。「氰」既是新造字,讀音自然就不會受任何既有的規矩(例如古韻書反切)所束縛,這個字的讀音,若不是經由政府頒定,自然是由羣眾約定俗成而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可能是前者。那麼,會不會[晴]音是一個有歷史根據、只是後來被[清]音取代的「舊音」?但以「氰」出現年期之短,和字詞典收錄[晴]音之零散,我又看不到這種跡象。加上粵語用作譯音的字,通常會讀成較高音的陰平、陰上聲,很難令人相信這個分明是譯名用的「氰」反而一開始時讀低音的[晴]、後來才「錯讀」為[清]。倒是目前資料最早收錄[晴]音的《李氏中文字典》令我起疑,這個讀音,會不會是來自普通話?

有這種懷疑的原因主要是我留意到《李氏中文字典》某些字的粵語注音,有直接對應自普通話讀音的痕跡。雖然我沒有深入研究,但《能仁學報》〈《粵音韻彙》與《李氏中文字典》粵語注音考異〉已經舉了不少例子,說明這一情況。「氰」既無韻書可考,李書逕用普通話音注粵音的動機就更加明顯。翻查《現代漢語詞典》,發現普通話此字原來讀成 [qíng] (陽平聲),於是豁然開朗:將「氰」標讀[晴],很可能是直接以普通話聲調對應注讀粵音的結果。

以普通話為憑注讀粵音的情況,在《粵音韻彙》時有出現。何文匯就曾經批評《粵音韻彙》定音準則含糊不清,「有時跟北音」。他在《粵音正讀字彙》中,以《廣韻》等書為定音標準,撇除本今讀、正語音等延伸問題,準則是很清楚了;但對於不見於古書的字,讀音準繩如何是好,卻未見交代。從「氰」字的讀音看來,何文匯對於新造字的態度大概是,寧願將一個沒有羣眾基礎但與北方話對應的近乎生安白造的讀音奉為「正讀」,也不願注讀一個「約定俗成」的實際讀音。

至此起碼可以肯定,[清]音絕不是錯讀,而[晴]音的可信性成疑。不過我尚有一些疑問:一如前述,「氰」是新造字,而這個字明顯是以形聲原則製造。形聲字的聲符和其讀音必有關係,而既然造字時以「青」來做聲符,按理說即使在普通話,讀音也應該直截了當定為「青」,而不會簡單事情複雜化,故意定音為「晴」。再追查之下,果然內有文章:在台灣,「氰」這個字的讀音就和普通話不同。1947年初版、2011年再版重印的《辭海》第755頁,「氰」字條下就寫着:「讀如青」。教育部重國語辭典也將「氰」字標讀陰平聲,與今日的粵讀相同。如此說來,很有可能「氰」這個字本來在北方也是讀成[清]音的。那麼為何之後又會變成[晴],由陰平變陽平呢?周有光《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2003)中〈同音詞的分化〉就有答案:「科學家爲了分化『同音術語』,規定用不同的『聲調』來讀某些同音的『科技漢字』。例如:『氨』 ān (陰平),『銨』 ǎn(上聲),『胺』 àn (去聲);『氫』qīng (陰平),『氰』 qíng (陽平)。」

於是真相大白:「氰」字本來就讀成[清],粵音北音皆如此。只是因為北音「氰」與「氫」同音,於是科學家將「氰」字讀音改為陽平聲,以與陰平聲的「氫」區分。又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和政治原因,這個讀音,只在大陸生效。所以,普通話的規範讀音是陽平聲的 [qíng] ,而國語的讀音依然是 [qīng]。至於粵語,「氫 [hing1輕]」與「氰 [cing1清]」本來的讀音就不同,更沒有分化聲調區別字義的必要,所以一直以來的讀音都是[清]。少數字典辭書,包括自稱「正讀」的何文匯,將「氰」標讀[晴],只是根據普通話讀音「老作」出來,沒有道理。我相信說「氰」讀成[晴]在粵語算是「錯音」,也不誇張。

回說無綫配音組的讀音取態。無綫是根據甚麼原因,去將「氰」字讀[晴]呢?如果說是根據《粵音檢索漢語字典》,那麼此字典將「彌、瀰、獼」三字標讀[尼],該組亦無跟隨。如果說是根據《李氏中文字典》,則此字將「冥」字標讀[皿],他們也沒有跟隨。如果說是根據《廣州話、普通話速查字典》,那麼一來此書亦有收[清]音,而此音係實際的流通讀音,該組為何當此音「無到」,亦很耐人尋味。於是,用消去法來看,數來數去,都只有何文匯的《粵音正讀字彙》,與無綫配音組近年的讀音決策相合。那麼,他們到底因何選擇了這個脫離大眾、脫離多數字典取態的[晴]音來「教育下一代」、「傳遞正確訊息」、「選擇適切讀音」,答案似乎就呼之欲出了。

字詞典將「氰」標讀[晴],很明顯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用普通話作粵讀根據,本身就是荒謬的(否則,根據周氏文章,普通話「癌症」與「炎症」同音,於是普通話將「癌」改讀 [ái],難道字典又可以因此將粵音改注[捱],要人癌症讀[捱]症、生癌讀生[捱]?)。雖然無綫配音組讀出這個[晴]音,明顯是盲從權威,處事輕率的結果,但他們搞亂讀音已非首次,期望他們會改回使用一個何文匯不承認但大量字典收錄的通用字音,可能性大概還不如期望自己中一次六合彩頭獎。所以我只能在此重申,「氰」字讀成[清],是一個正確讀音,沒有爭議。讀成[晴],縱有何文匯撐腰,我也必須冒犯權威指出:此讀沒有學理和現實根據,嚴格來說,算是錯讀。我亦再次呼籲大家千萬不要相信無綫電視現時廣播時使用的任何讀音,家長、教育界更必須提高警覺,小心你們的子女、學生被電視台這種所謂「正音」污染。

記得何文匯博士曾經在《粵讀》扉頁發表過這十字真言:

cover

以這十字真言,對比本文前段「氰」字的字典收音,可謂一大諷刺。何博士在最近的訪問說:「要人改正發音是很難的,難說對與錯,若考試準則從嚴、不許人讀俗音的話,我覺得大家也溝通不到,故要在寬嚴中取平衡。」不知道電視台仆心仆命連番使用碰巧是何文匯博士欽定的讀音,是否「平衡」得宜呢?叫人查字典,卻不承認多數字典收錄的讀音,原因為何,何博士又是否願意向我們這些愚民解釋一下呢?到底「氰」字,人人慣讀[清],電視台配音組偏要讀[晴],製造讀音分歧,削弱語言交際職能,危害語言穩定,是電視台的責任?何文匯博士的責任?抑或是不聽從何文匯旨意,使用[清]音的市民大眾呢?

從羅山更改「刊」字讀音看無綫所謂「教育下一代責任」

拙作《解‧救‧正讀》出版,評論何文匯博士的「正讀」取態,目的就是向公眾指出,何文匯提倡「正讀」,和他所提倡、稱為「正讀」的讀音,並無必然關係。至於評論無綫電視現時的讀音傾向,目的,就是要向香港觀眾表達一個訊息:

無綫電視,尤其報幕員和配音組的讀音,信唔過。

因為他們現在有趁着「正音」尚待公論之時,率先歸邊,亂搞讀音,並若隱若現地以「正音」二字,概括他們所選擇的讀音的嫌疑。其中,羅山就是帶頭利用其傳媒優勢搞亂粵音的表表者。

羅山,本名羅榮焜,他的名字未必人人知曉,但他的聲音應該人所共知。因為他就是無綫電視多年來的報幕員(參選炮台山區議員時報稱職業為「電視熒幕宣傳主持 Station Announcer),由1989年至2001年,翡翠台播放節目開始前的台徽片段,均由他喊出「無綫電視翡翠台」的台號。而像香港小姐競選、星光熠熠耀保良之類的大型直播節目,開始時喊出「(節目名稱)現在開始」的,亦是羅山。近年,羅山似對香港粵語水平下降問題,甚為着緊。大概身為傳媒人,他深感任重道遠,於是身體力行,利用自己在傳媒發聲的優勢,親自起用大堆所謂「正讀」,普渡眾生。

羅山長駐電視台多年,觀眾對他的聲音再熟悉不過。近年,他熱衷於反其道而行,將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讀音,重新陌生化擾亂社會,以成就一己之「正音堅持」。「刊」字讀音,就是其中一個營造他「堅持正音」形象的棋子。

「刊」字讀[罕],是很多人多年來的慣用讀音,而這個讀音,源遠流長。首先,距今188年前,1825年新鐫的《分韻撮要》已經將「刊」歸入上聲,與[罕]同讀,而此書現存最早為1782年版。

01

至於以《分韻撮要》為藍本、外國人寫的《初學粵音切要》(1855)、《英華分韻撮要》(1856),亦將此字歸讀上聲。

而1841年,即172年前,裨治文《廣東方言讀本》(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亦將「刊」字標讀上上聲(即陰上聲)[罕]。

bridgeman

(「刷」字《廣韻》收「所劣切」和「數滑切」,以今音讀之,就是讀 [syut8雪] 或 [saat8撒],正與上圖標示的兩個讀音契合。也就是說,很可能在「刷」字「錯讀」成[caat8擦]之前,「刊」已「錯讀」成[hon2罕]。)

這個傳統讀音,年前潘國森、黃仲鳴先生拜訪李育中教授(1911年生)時得到證實。李教授說,「自他老人家一九二二年到廣州,『時間』讀『時諫』、『刊物』讀『罕物』,向來無變,幾十年來都沒有另讀」。

來到現代,我們看到,81年前,1931年的《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刊」字只標[罕]音:

chiu

至於74年前《道漢字音‧粵語音典》亦有收[罕]音

到了1940年,黃錫凌《粵音韻彙》將「刊」標讀[hon1]音。結果,由於「《粵音韻彙》的注音在香港的影響力很大」(華僑日報1980/10/10),很多字典都開始加上 [hon1] 音。

《解‧救‧正讀》為「刊」的字典標音製了一個表:

table2

上表第二行、1971年的《廣州音字彙》(馮思禹編著)將[hon1]列為正讀、[hon2罕]則列作口語讀音。值得留意的是,馮氏在十多年前所編、1955年出版的同名字彙,將[hon2罕]列為唯一讀音。同一取向亦見於其姊妹作《部身字典》。為甚麼十餘年間一字可以「生」出另一個讀音,箇中原因,令人遐想。

我曾經看過有網友引用筆者製作的字典標音表(記憶中是討論「雛」字讀音時),然後說這表示此字讀音「有爭議」。「有爭議」予人的感覺就是,這個字該怎麼讀「未有定案」。但其實,筆者製此表,原意非為指出兩個讀音「有爭議」。謹摘錄陶傑《高等中文大典》P.145〈戀古癖〉一文數句:

報紙的一小撮文人不止喜歡咬文嚼字,為了顯示一份對真理和原則的執着,強調要用「正字」。……只不過,字字都執着於癖古之正,整個現代中國語文,無論書信報刊,都是別字連篇……例如,各位大哥:「人參」是錯的,本應作「人蓡」;「山楂」是錯的,本應作「山樝」……「懷孕」是錯的,本應作「懷𣎜」……

有人說:「文字應該約定俗成好,還是執着於正字好,是個爭論三天三夜也難有結論的課題。」不必爭論三天三夜,早有結論了。結論在哪裏?在於中國語言學家楊潤陸,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一年四月號的《訓詁研究》中一篇論文〈論古今字〉裏,一言九鼎的一句話:

「在今字產生並通行以後,古字就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逐漸消亡。」

因此,不管甚麼甚麼史記和老子,在「紋身」通行以後,「文身」就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死亡;在「癮君子」通行以後,「隱君子」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和死亡;在「手錶」發明以後,「手表」就死亡;在「身份證」出現之後,「身分證」就死亡。

同樣地,這些讀音,在我看來,其實是沒有甚麼好「爭議」的。即如「孕」字,本作「𣎜」,連讀音也讀成和「蠅」字差不多的[jing6認],今時今日,我們將其字「寫錯」,再將其字「讀錯」,簡直是一「誤」再「誤」,也不見得我們非改讀[認]婦、改寫「𣎜婦」不可。又例如上段提到的「刷」字,你要拿古書作準,相信我們今天九成九港人都讀錯了字。

而刊字,我當然知道[hon1]音有其歷史根據。但今時今日還搬出「古寒切」,以為「正讀」,並將一個起碼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大家都讀的[罕]音,稱為「日常錯讀」,我就不能不懷疑,如此「對錯之辨」,純屬學者為了「心目中的粵音正讀」烏托邦所作的語言偽術。他們與時代、與社會現實的脫節程度,可參詳香港電台的《粵講粵啱》節目。節目中,扮演女學生的角色語帶嘲諷地說甚麼「校[罕]呢就好罕見,校[hon1]呢就間間學校都有」,謂「讀陰上聲嘅[罕]係唔啱㗎」。將一個一百幾十年的讀音說成是「罕有」事物,廿本字典有收的讀音是「唔啱㗎」,正是「精神勝利法」的極致。

而傳媒之所以樂於奉迎,我認為只是因為電視台亟欲獲得「有社會責任」的正面形象,而予人「注重讀音正確」之感,剛好可以達到此一目的。如何可以讓觀眾即時覺得這家傳媒機構「注重讀音正確」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挖一個幾十年甚麼百幾年來不見得有甚麼人用過的讀音,去大搞語言陌生化,構建一種能顯出自己使用的讀音高人一等的語言秩序

「刊」這個字,羅山先生本來一直使用一個百多年來的讀音[hon2罕]。且看2008年10月28日的TVB周刊廣告:

再看看 2013 年 1 月 30 日,「TVB周刊全新睇法」、「TVB周刊出版咗喇」,依然使用正確但不獲何文匯承認的[hon2罕]音:

到了2013年2月25日,他便開始將他在樹仁大學演講時,稱為「正確讀音」的[hon1]音,滲進廣告聲帶中。片段中,第一個「刊」讀 [hon1]、第二個「刊」卻讀 [hon2]:

六年前,我在新聞組表達對無綫配音組搞所謂「正音」的關注時,被某君罵個狗血淋頭。此君認為,如果不搞「正音」,便會發生配音員甲讀這個音,配音員乙讀那個音的衝突。羅山先生在上述片段中正是精神分裂地一人分飾「甲讀甲音、乙讀乙音」的荒謬衝突。如何解決這種「甲讀甲音、乙讀乙音」的問題呢?很簡單,當然是套用某君邏輯,使用「正音」,以作「解決讀音不統一問題」的完美示範了:

無綫配音組「非單純參考何文匯教授的意見」後,將「桅」讀成除了何文匯認可為「正讀」,卻在百多年來不見字詞典、粵音文獻收錄的[危]音。所以,該組與羅山將刊讀 [hon1] 音,既有多本字典為據,自然更能肯定不是受何文匯的「正讀」取態影響了。他使用這個讀音有沒有錯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因為,如果說一個有二十多本字典收錄的讀音「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對何文匯或羅山來說,大概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如果問,羅山身為傳媒人,在電視台擁有極多「發聲權」,如此「捨[罕]而取[hon1]」,有沒有問題呢?這就似乎不是不可以斟酌了。因為觀乎上述種種證據,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有一個很強力的理由去質疑,搞一個百幾二百年的傳統讀音,說是「正確讀音」,到底意欲何為?是真的為了粵語的讀音傳承?抑或只是為了趁着現時「正音」界線含糊,乘機「搵着數」,博取無知市民大眾的道德認同?

而我們還要問一個問題:假使羅山先生這個 [hon1] 音,真的一呼百應,令全港市民遵用。這又是否表示他們的粵音,就「正」到加零一了?

即如羅山先生2007年在樹仁大學主講《正確發音與改善懶音》課題,現時香港粵音問題,可分兩類。一是相對於「正音」的「懶音」,一是相對於「正讀」的「錯讀」。筆者認為,後者較易聽得出來,前者則否。事關要聽得出諸如「你 (nei5)」、「李(lei5)」之別,聽者要有不低的語音靈敏度,又或者其語言系統中,有相關音位的對立。早陣子,無綫的《新聞檔案》回顧九十年代有關「正音vs懶音」問題,記者要受訪者讀一段文字,再看看他們的讀音是否標準。其中一位女同學,將「國(gwok8)」讀成「角(gok8)」。記者糾正:「係國[gwok8]呀。」然後該女同學嘗試模仿記者的讀音,卻依然發出[gok8角]音。這大概就是該女學生根本沒有 [gw]和[g] 對立的意識,在她聽來,兩者根本無分別。至於「正讀」,例如本文的「刊」字,是屬於陰平還是陰上的異讀問題,我相信所有講廣東話的人,就算不知道這兩個讀音是第幾聲,仍然可以指出 [hon1] 和 [罕]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讀音。

所以,是不是人人讀[hon1],粵音就無後顧之憂?我很懷疑。最壞的情況,就是有些人,語言水平不高,卻因為學會了這些「正讀」,便以為自己讀音無懈可擊,四出「普渡眾生」,而不是檢討自己的讀音還有甚麼不足。筆者對這些所謂「正讀」提異議,而被不少人譏為「唔識中文」、「不查字典」、「讀多幾年書先講嘢」,足證所言非虛。

羅山當年在樹仁大學演講,不完全認同何文匯自稱為「正讀」的「何氏音讀」。那時我雖然對他所提出的「對錯之辨」不盡同意,但對他的堅持和執着仍有幾分尊重。不過,這幾年間,目睹他不斷改變讀音,例如將「購、構」改讀[究],和現在將「刊」改讀[hon1],就不免予人「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之感:說到底,還不是又乘着社會對「正音」問題缺乏認識,於是利用自己在電視台播音的優勢,改變讀音,透過製造語言混亂,企圖重構「語言紀律」,以成就一己「堅守正音」高尚情操的沽名釣譽技倆。那麼,我們還可以放心讓他們在大氣電波推廣甚麼「粵音正讀」嗎?

[按:我知道天一半地一半「正音」可能是聲帶剪接所致,惟此事諷刺地正凸顯了如此「正音」的荒謬。]

有關《解救正讀》印刷版的一些消息

1. 探子回報,拙作在以下書店有售(次序不分先後):

[15/4]

  • 沙田新城市廣場三期商務印書館 (一樓A197舖,位罝)
  • 九龍塘又一城 Page One (LG 1-30,位罝)
  • 樂富廣場三聯書店 (3樓3153D號舖,位置營業至4月25日,買書應有折扣,但未必有貨)
  • 九龍灣德福廣場商務印書館 (二期3樓301A號,位罝)
  • 藍田啟田商場三聯書店 (2樓232B,位置)
  • 中環三聯書店 (域多利皇后街9號,位罝)
  • 銅鑼灣商務印書館 (怡和街 9 號,位罝)
  • 旺角天地圖書 (通菜街 103 號,位置)
  • 荃灣富華中心三聯書店 (3樓A舖,位置)

[19/4]

  •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三聯書店 (2樓282-203號,位置)

(歡迎提供更多資料)

2. 讀音亦可到心一堂門市購買本書。地址:尖沙咀東麼地道63號好時中心LG61 (位置)

3. 最後,《解‧救‧正讀》網站已經更新,放置印刷版的介紹、目錄及勘誤表。網址:http://www.savepropercanto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