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十月 2009

參考資料-《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

此載單周堯先生在《語文雜誌》第4期(1980年4月)所寫的《〈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供各位參考。

此文至今已近三十年。從文章末兩段,看今天的「正音」大軍,實在可嘆復可哀:

由於上述字典、韻彙的粵語注音跟實際的粵音有距離,而較接近傳統的反切,我們不禁懷疑這些字典、韻彙的粵讀到底是根據實際語音,還是根據中古的反切。語音是不斷演變的,古今字音不盡相同,也不必相同。我們似乎不必放棄已經約定俗成的語音來遷就古代的反切。如果字典中音只照顧古代的反切而不顧實際的讀音,那麼,它們的注音價值便不免大打折扣了。

較早期編纂的字典(例如《康熙字典》,書成於公元1716年)一般都用反切來注音,但不是人人都懂得怎樣用反切來拼音,而且這些反切大多是唐宋時代的產品,拼出來的音與現代的讀音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查檢一個字的粵語讀音,《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等仍是較方便而又可靠的工具;而改善這些韻彙、字期的注音,使它們更準確、更切合這個時代,也就成為目前當急之務了。

覆網友hiuwo在Youtube論「正音」

在 Youtube 張貼批評無綫配音改讀,早預料會有人不同意。筆者對 Youtube 網友留言,每遇質疑,多有回應,以釐清立場,消除誤解,呈現真相。

近日有網民hiuwo(下稱H),留言力撐無綫電視將「雛」讀成[鋤]一類「正音」,譏本人反對無綫,係出爾反爾,即「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也。惟H先生留言可議之處頗多,Youtube有字數限制,無法暢所欲言,故借此一隅,回應質疑。

H網友支持無綫讀音,留言如下:


咁正音就正確,唔係正音就錯啦。無得鬧架喎。
電視台讀正音就唔會有錯。
讀俗成音就一定唔係完全正確咁囉。

「正音就是正確、不是正音就是錯誤」,首句便已經干犯了望文生義錯誤。有些人將「罄竹難書」解作「用盡竹子也寫不完」,卻不知原來此一成語專指壞事做得太多,胡亂使用,造成笑話。此即穿鑿附會,不足取也。

將一個字音視為「正音」(正確的讀音),那根本對這個字音,已再沒有討論的餘地--都已經是「正確」了,還談甚麼?

其實,「正音」與否,與「犯法」與否一樣,其中必有一些界線,一些規則。「犯法」與否,政府頒下政令,市民不得越界,否則後果自負。「正音」則無劃一標準,可謂百花齊放。但即使法律條文,亦要與時並進;「正音」與否,雖無定案,各家之根據、規則、取捨之道,是否合理,當可討論。

如果先假定名為「正音」者,必是「正確的讀音」,那麼「電視台讀正音就唔會有錯」一句,其實只是一句「缺乏信息內容」句(俗稱廢話):既為「正」,自然「不錯」,此句即在說「電視台讀沒有錯的讀音就不會有錯」。「缺乏信息內容」的話不是問題,將一句「缺乏信息內容」的話當成論點來講(因為是正音,所以不能反對電視台用這個讀音),就大有問題。

至於「讀俗成音就一定唔係完全正確咁囉」,問題在於:粵語係「自然語言」而非「人工語言」,基本上,所有字的讀音都是「俗成」而來的,連一些被尊為「正讀」的字音都是「俗成」而來的。於是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讀音都「一定不是完全」正確,但「讀正音(一定不是完全正確的讀音)就不會有錯」。

於是,「未必對的讀音不會有錯」成為了此則留言的重心。


喂,係你自己d 影片話正音係鋤。
唔係個人意見。
呢個係學家根據絹紙墨字講出黎架。
我今晚之前都以為初係正音,
係你另外個影片說服我架。
我就算唔理邊個正音,
總之正音就係本來最正既音,
語言基礎係要跟隨造字個人既發音,
唔到你唔接受。

就算俗成音唔係錯都好,但係一定唔比正音正確,造字個個話係點讀 就點讀,你咁講不如改哂d 校規佢,少數服從多數?

筆者所上載影片,沒有一人說過這個「雛」字讀[鋤]音是「正音」。H先生後來指這是引述我上載陳永明在《中文一分鐘》之言。但陳永明教授亦從來沒有說過「[鋤]是正音」。

其實陳永明教授在討論「正音」問題時,開宗明義即說:「我其實不太想用『正音』和『錯音』這兩個詞。反而用『今天一般人所接受的讀音』與『今天一般人不接受的讀音』,或較準確。」

這當然是因為在當時掀起一股「讀正音」風潮,而很多人實際上對於「正音」本質並不清楚(或自以為清楚)。陳教授既不想用「正音」、「錯音」,又怎會忽然說「[鋤]是『正音』」?

只要有看過那片段的人都會知道,陳永明教授是說:「(雛字)字書教我們要讀[鋤]。」所謂「正音」一語,無非無中生有。

H先生說:「正音就是本來最『正』的音。」

但,「本來最正」的意思是甚麼?中國方音紛陳,數千年發展間不知經幾番變易,說「最正」,何謂「最正」?「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下之中,稟氣特正。」此唐李涪評《切韻》之言,惟洛陽口音,亦係自上古音系發展而成,殊非「本來最正」;若說「本來最正」正是要推至上古音系,則此種「正音」,一無蓋棺定論,二無實際用途。蓋古今音不同也。王力指前人不懂利用《詩經》研究上古音,因為他們「不懂得語言是發展的,缺乏歷史觀點,以為古音和今音是一致的。」(《漢語音韻》)直到明代陳第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趨所必至」(《毛詩古音考》),才令古韻研究「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可知古音與當時語音已不對應(例如韻部不同不能相押),於今尤然。《切韻》等人以遵古音對應為傲,可還不敢妄稱乃「本來最『正』」,H先生有此膽識,當予尊重,惟必須拿出真憑實據,以理服人。

H先生說:「語言基礎是跟隨造字之人的發音。」

此說被筆者糾謬,H先生指「造字之人」意思是「造字音個堆人」。惟此說仍有問題。因為如前所述,古今音並不一致,以古音為正音,毫無意義;字音乃約定俗成,固可因時而異。如何文匯奉為圭臬的《廣韻》的前身《切韻》,對於方言與「正音」(一般相信為洛陽音)的取捨,是「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他們倒沒有「跟隨造音者的發音」,因為我們無法根本確定何謂「造音者的發音」。H 先生帶領我們走向混沌,稱之為「語言基礎」,目的為何?

其實,即使循H先生指出「造字音嗰堆人」論定之音為「正音」,而以中古音系之《廣韻》推定,則H先生為無綫辯護,仍有問題。原因係,「雛」字根據《廣韻》必須讀[除](「楚」亦必須讀[取])。H先生圖為無綫平反,反突顯無綫改音之謬,可謂諷刺。

H先生指:「就算俗成音唔係錯都好,但係一定唔比正音正確。」

憑這句話幾可肯定H先生乃何文匯信眾了。因為「一個與《廣韻》反切不合的讀音,無論如何通用、如何被廣泛接受,極其量是『今讀』,而不會成為『正讀』」,正是何文匯整個「正讀」系統的中心思想。亦係筆者反對的中心思想(詳見《正音》一文)。

若H先生認為何文匯的主張「唔到你唔接受」,筆者被視作邪魔外道,理所當然矣。

所以他才會說:「雛之所以讀初,是因為無人再用而接受既新音。」

但他既然講得出這番話,為何又不斷為電視台改讀辯護,說「正音」沒問題呢?正是他認為:一個字音即使再沒有人使用,只要是「正音」,電視台便可以隨便使用,不成問題。

此即:「傳統誠可貴,溝通價更高;若為(何文匯定義)正音故,兩者皆可拋。」

事實上,如果H先生是何文匯信眾,正好釋解為何他會將陳永明教授說「字書中雛字讀[鋤]」,理解為「雛的正音是[鋤]」--因為何文匯正是這類古韻書派:凡讀音,概以字書為「正讀」。

但,這是否普世價值呢?

實情是,當時很多粵語字典的標音,來自《粵音韻彙》;而《粵音韻彙》,參照了很多《廣韻》切音,再以粵音變化規則,推出粵音。這造成很多所謂「標準音」與實際粵音大相逕庭,亦因如此,這些字典的注音,便與實際情況不符。港大中文系主任單周堯的《〈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便指出了這種現象。可是他並沒有要港人遷就這些注音,反而認為「古今字音不盡相同、亦不必相同」,提倡「改善這些韻彙、字典的注音,使它們更準確、更切合這個時代」。

至於校規論,實係比喻不倫。政府並無立法規定「正音」,豈可隨便當成不可逾越的法規?


何況要等時代轉變,用新音一定有風險,用在世既 人幾代所認知既舊音當然係比較安全保守。

何況你都係各執一詞既一方,一般有少少認知既人都知古今有好多音 都改左,粵音更係難以較對,你又點肯定鋤唔係較舊較正既音?定係 其實你一路都想帶出,大家都接受既音就係正音呢?
你不如話大部分人接受,幾幾年將懶音改做正音話 女人(nui5)讀 旅(lui5)忍?

改校規都係一樣,古老校規唔係錯,一定有原因有理由。但當然可以 改校規。你明白箇中道理呀。

H先生起初訓我以「語言基礎」,即「正音」乃「最本來造字/音者的讀音」,筆者遂以前人之說,即古今音變,與之商榷;今H先生居然又來頭頭是道說「一般有少少認知既人都知古今有好多音都改左」,着筆者要明白「箇中道理」,令筆者頗有吹漲之感。但他這個論點,卻非支持筆者反對電視台貿然改音,倒是反用來駁斥筆者既然無法肯定[鋤]不是「較正的讀音」,便不能質疑無綫的改讀。

按H先生的說法,歸納出以下邏輯:
1. 正音者,最先發起人提倡之字音也。
2. 古今音變,不少今音已不同古音。
3. 惟讀正音(即與今音不同之古音)不會有錯。

此中問題,理應不講自明。

H先生認為「粵音難以校對」,筆者無法肯定「『鋤』不是較舊、較正的讀音」,那麼筆者反過來可以問:H先生在七十年代粵音字典與實際讀音有距離的情況下,又如何真能肯定,雛讀[鋤],真的是以前曾經在粵音系出現過的讀音?

筆者舉出了不少資料,指出一來「雛」讀[初]與古韻書切音分別很小,亦非罕例(如「蚊」根據古韻書亦應讀[民]);二來市面大多數字典接受;三來參照其他粵音系實際讀音鮮見粵方言區會將「雛」讀若[鋤];四來亦有學者質疑過[鋤]這個讀音(《正音正談縱橫談》、《中文一分鐘》),種種理由顯示,無綫這次將「雛」由[初]改讀[鋤]是十分魯莽之舉。

不論「[鋤]是否本來讀音」,並不影響上述論點的有效性。H先生想以本人不能「肯定」[鋤]不是「較舊較正」讀音來駁斥,其實只是無的放矢,而我正是要指出:反過來說,如果H網友無法證明[鋤]真係舊時正音,那麼無綫這次改讀,是否罪加一等?

而且筆者不只一次講過,古字書出現過的讀音等於可讀,則天下大亂:「孕婦」若改讀「[認]婦」,不會有錯了;「協助」讀「協[罪]」,不會有錯了;「呼吸」讀「呼[泣]」,不會有錯了!此H先生所樂見耶?

至於「幾幾年將懶音改做正音」,可見H先生對「約定俗成」一語有嚴重誤解,以為「今天的錯可以是明天的對」,是以今日讀錯無相干!筆者在《正讀又一波?》一文已作回應。

H網友既然搬出「校規論」,請問又可曾想過,當校規改了之後,還以「舊校規」為標準、「舊校規」為正確,才是大問題?古老校規無錯,但適應時代去改變亦無錯。無視時代改變、強行要回歸古老校規,如何說得過去?


H先生亦謂:

 

tvb 係要面對公眾既機構,
唔用正音點服眾呀。

「深圳」之「圳」,古音[酬],TVB讀如「深[鎮]」,「正音」有損焉!此番話,H先生實應逕向陳志雲先生投訴。陳氏曾明言,該台並不提倡將「鰂魚涌」讀若「賊如湧」一類古音。H先生以古音為正音,照理看來,他認為TVB仍未能服眾,何不提醒陳氏,以配音部為首,將與古音不符的半千粵音,悉數改之?

但係以現代講,通用音得,古音得。只要唔影響溝通情況下,又了解 一定程度既字音認識,就係正確既態度。

「古音得」之問題,已作闡釋。撫心自問,若不配字幕,將此字讀作[鋤],誰知道原來是「雛」?紀錄片還[鋤]鳥呢!

咁我認為tvb 讀正音有咩問題?何況要等時代轉變,用新音一定有風險,用在世既人幾代所認知既舊音當然係比較安全保守。

「用新音有風險」,實在聞所未聞。此詭譎之處在於,當今字典,收注讀音,偏向保守,若非確實流通,絕不輕易選納。筆者翻當今字書,收注[初]音比收注[鋤]音者,多出足足十本!用這個讀音,竟還須待「時代轉變」?還是有人對當前社會,客觀事實,不聞不問,閉門造音?皇天后土,當今社會,到底選擇哪個讀音,較「有風險」?況H先生既說「正音無錯」,又何須再為電視台找些不成理由的理由?


H君另有兩段留言:

 

你所轉載(?)既簡介,講述陳永明執著古音 鋤/救 而非現代音 初/扣
我就係睇你呢個video,
照簡介睇就係話我地知呢個係正音示範。

我都無話執著既人係陳永明,我係話你想表達tvb 執著唔肯用新字,你唔好以為係度捉字蚤啦無聊。
你如果唔係想表達呢個訊息就唔駛鬧何文匯,同其他觀眾發生罵戰, 唔駛寸tvb 啦。
你仲未解釋到點解你畀陳永明個video 出黎教我地正音雖係鋤,但教我地唔好執著。你又出爾反爾話俗成音 初已經係正音,並執著要求tvb 跟你。

「講述陳永明執著古音」不等如「執着的是陳永明」,而是等於筆者想表達「TVB執着」,筆者無法理解,但亦不想被譏做些「捉字虱」的無聊之舉,循此立場往下看可矣。

H君認為,我是「執着TVB不肯使用新字(音)」,於是「罵何文匯」、「同其他觀眾罵戰」、「寸TVB」。

顯然H君又不顧事實。

本人一再指出,反對TVB使用這些字音,原因係:

  1. 他們本來並不是使用這些字音--例如「雛」字,他們本來讀[初]。
  2. 這些字音(如「雛」讀[初]),符合客觀事實,為市民所接受,更有字書為憑。
  3. 只是何文匯堅持,「雛」必須讀[鋤]才是「正讀」,讀成[初]是「錯誤」。
  4. 無綫電視配音組將一系列字音改讀,巧合地改成符合何文匯意願的讀音,而放棄一向使用、符合社會實際情況、有字詞典根據,甚至學者亦認為可以接受的字音。

若用H先生的新舊音說法,TVB是「將新音改成舊音」。而本人即為不滿TVB在沒有足夠理據(除了何文匯不接受)下,改變讀音。

所以H先生說我「執着TVB不肯用新音」,是在倒果為因,隱瞞TVB其實是「將字音改讀」的事實,企圖製造我想強迫TVB改變其一貫立場--事實上他們的立場已經改變,而我只是希望他回歸原有立場。

倒果為因後,H先生便來指責我「執着」:

你都係想話d 人執著古音太過火姐。雛田 都還可以,但係 構造 彌海砂 呢d 字音其實兩代既音,時間距離都好近,根本唔講得上要改音。其他人都接受兩代古音新音,執著既係你。 唔好成日寸人話自己邊有咁唸咁有咁講,你誠實少少啦,人地一睇就 知你目的係咩啦,低手。

H先生說,兩個讀音「時間距離都好近,根本唔講得上要改音」。這明顯是在指我「要TVB改音」不合理。但事實上,是TVB先改音,始有我指他們改得不恰當。

若兩個讀音(如他所講)「時間距離都好近,根本唔講得上要改音」,TVB為甚麼要將「雛」改讀[鋤]?既然(如他所講)「其他人都接受兩代古音新音」,TVB為甚麼要將「彌」由原本用的[尼]改讀成[微]、「構」由原本的[扣]改讀[救]?H君卻似乎不在乎這些,因為他認為,TVB如此改讀,叫「以正音服眾」,沒問題;我從字音源流及客觀事實,反對他們這種改讀,則是「要TVB改讀」、「執着」、「無咩中國文學學問」、「不接受他們(的讀音)」。

雖然我不知道,談字音為甚麼要牽扯到中國文學。

H網友還說,「e家個立場唔係人們揀去接受古音,係人們接受新音呀。」

原來TVB將彌字改讀[微]、構字改讀[救]、雛字改讀[鋤],不算「揀去接受古音」。

至於「目的論」,H先生既然神通廣大,就不妨直言我「目的」為何,畢竟筆者要說的,全都擺上枱面,向無隱瞞。倒是無綫電視,口口聲聲稱其讀音乃遵《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之「非異讀音」,而非對何氏「正讀」言聽計從,卻被筆者揭發其「瀰」字在該字庫標讀﹝尼]的情況下該台卻改為符合何文匯意願的[微]音。不知H先生又能否指出無綫「目的」為何。


H網友又指筆者出爾反爾:

 

你出爾反爾係:
你又upload 支持唔好執著,
但係又咁執著。
你upload 話鋤係正統古音,
但係又話鋤係非正統古音。

陳永明認為「雛」這個字「不必執着字書中的注音」,我是支持的。

所以現在無綫電視配音組「執着字書中/何文匯/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的所謂「正讀」,我是反對的。

H網友認為:「不必執着讀[鋤]」,就不能反對別人「執着讀[鋤]」;一反對,就等同自掘墳墓,因為這麼一來,同樣道理反過來,我也一樣是「執着者」。

這是大錯特錯。

錯在混淆「執着」的概念。

陳永明說「不必執着」,是針對那些唯字書注音是瞻的人。

「不必執着字書讀音」,即一些人認為的「不必執着『正音』」(留意引號:這裏的正音不等於「正確讀音」)。

H網友大概是想指摘我在贊成「不必執着『正音』」,卻反過來「執着『俗音/新音』」。

「混淆概念」之說在此--筆者一貫態度不是在「執着」正音還是俗音,而是:所謂的「正音」與否,不應構成「改變讀音的唯一根據」。

如果說我執着,那麼我執着的是:「語言為溝通而存在」。接受哪一個字音,與那個字音是「正」是「俗」無關。「正音」,是一些人為溝通制訂的一個規範、一個基礎;如果到頭來社會上人人也不是以這個「正音」,而是使用另一個約定去溝通,那麼,這個由人制訂的「正音」已經不符合實際需要,脫離現實。這時候,我們就不應因為一個音是「正音」,而迫使他人跟從,或者去要人改變,因為這違反了語言以溝通為目的的本質。

陳永明說「不必執着」,其意在此:那些與字書讀音不同的讀音,只要客觀上已成為大部份人接受、通用的「實際讀音」,再執着字書讀音,有甚麼意思呢?

正如我舉出反對無綫改讀的四個理由,H網友依然要拿一個音是「正音」來當成絕對標準,有甚麼意思呢?

我以為,這就是「正面地研究語言」。

這正是我為何反對無綫此類字音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