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三)聆聽理解科,也探討了「正讀(正音)」問題,只是近日太多事纏身,沒機會談一談。
筆者希望大家如果對於「正音」風波有興趣,應了解一下對此不遺餘力的何文匯博士及其一派的立場,而非人云亦云。近日花了一點時間將何文匯對於「粵語正音運動」的理據寫入維基百科,目的,是希望各位對此「正讀」理論有較多了解,讓大家明白何文匯的「正讀」是如何擬出來。文中對於何氏的「正讀」標準只作闡述,不加評論。
至於筆者的意見,本想在本網誌另闢一頁詳談,但由於事忙,不知幾時寫完,現決定分日上載,後再整理成篇吧。
筆者對於「正讀運動」的第一個疑問,並不是其有關上述規律的合理性。這些「規律」並非何氏發現及提出,何況要評論,筆者未夠班。
根據原則,若我們的字音與《廣韻》所切出來的字音一致(包括符合演變規律者,下述同),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就在那些「不符《廣韻》」的讀音。到底「不符《廣韻》讀音」應是「今讀」、「口語誤讀」還是「錯讀」?這是爭議所在。
有爭議,是因為這些「不符《廣韻》讀音」如何處理,據書中資料,乃由何文匯及朱國藩所倡議。以筆者所知,香港,以至整個粤方言社羣,其實從來未採納這些審音的結果(「正讀」),作為日常語言交流及讀書時所應遵從的唯一標準或參考來源。換句話說,「不符《廣韻》讀音便是錯讀」(哪管是約定俗成還是習非勝是,甚或社會不接受的錯讀),此一「正讀派」所奉之絕對原則,社會上並無廣泛認受性。
這代表了甚麼?假設「何文匯正讀」(這麼說可能對不起朱國藩先生,無奈何氏乃代表人物,為免行文累贅,且此以名)就是我們的標準,那例如你指我將「結構」讀成結〔扣〕是「錯讀」,結〔救〕才是「正讀」,一查書,當堂「斷正」,無話可說。但正因為「何文匯正讀」並不是標準,我們是否認同這套理論,及其審音結果,仍可商榷;構讀成〔扣〕是不是「錯」,或是否有「高低」,就不是單拿本何文匯字典能說服人的。
有趣的是,此一派,屢獲電台電視台邀請,製作節目,教導(不是介紹)普羅大眾所謂「正確讀音」。節目卻無提及這些「正讀」所涉及的審音標準,以及此標準在社會上的客觀地位。
當然,如果此學說有一半的字音與我們日常語音大相逕庭,相信不需任何討論,該「正讀」必遭唾棄,自動消失。只是此「正讀」,大部份與我們日常生活語音脗合。例如港台文教組曾聯同「粤語正音推廣協會」製作《粤講粤啱一分鐘》節目,由何文匯教授和黃念欣小姐向聽眾講解「正確粤語發音和讀法」,其中不單講「正音」,也談「正讀」。節目中糾正的「錯讀」,某些確與普遍市民不接受的「錯誤讀音」一致。但話分兩頭,亦由於該「正讀」並非公認標準,一些所謂「錯讀」,其實根本是大眾已接受並通行的字音。
這些問題,是無法在「正讀」派教大家「重蹈覆轍」的「蹈」該讀〔道〕時突顯。但如果他們教你「冥」應讀〔明〕呢?「貓」應讀〔苗〕呢?「戀愛」應讀〔暖〕愛呢?「跳躍」應讀〔條〕〔若〕呢?
這牽涉的就不是正讀的規則問題,而是大眾的知情權問題了。「粤語正音推廣協會」所宣揚的「正讀」,到底是甚麼標準?這個標準,在社會接受程度如何?電台、電視台邀請何文匯等人教大家「正讀」時,有沒有指出這其實只是「學術提案」,或者「個人意見」?《最緊要正字》有沒有寫是個人意見節目,不代表該台立場?還是將之當成「客觀事實」去教人?如果將之當成「客觀事實」,大肆宣揚這一家之說,那又是否偏頗,有失公允?例如,指「綜」必須讀〔眾〕,有沒有舉出哪些字典已經認同〔中〕這個音?
我認為這點很重要。因為認清此核心,其實何氏標準內裏有無不當,對「錯音」的寬鬆程度何如,根本無關痛癢。我們既從來未視之為標準,將來是要照單全收,或局部接受,甚至通盤否定,是將來的事;此時此刻,單以「何文匯正讀」來否定通行讀音,或單純根據何氏一套標準,四出指一些讀音為錯讀誤讀,根據《廣韻》該如何如何,是否恰當,見仁見智。更不談粤語是否需要像國語一樣來個「規範」,進行「統讀」。也就是說,即使「何文匯正讀」言之成理、驚為天人、曠古鑠今,專家們,也只能「建議」大家採納,卻不應一開始就用一種已經君臨天下的姿態,來個乾坤大挪移,以一己之「是」,斥他人之「非」,謂之「撥亂反正」云云。
相反,如果這個「何文匯正讀」真的是我們香港的粤語依循標準,我便要問:是何時的事?政府可曾發過公報?為何「何文匯正讀」是粤語依循標準,現在學校、字詞典等,未見全盤依從?市民為何對此一無所知?政府是否有瞞騙市民嫌疑?
何文匯《粤音教學紀事》「粤語正音及粤音正讀標準我見」:
粤音是《廣韻》音系的遺裔,所以我心目中的粤音正讀是以《廣韻》反切為標準的。
何文匯《粤音平仄入門/粤語正音示例》序:
粤語讀音應當依據《廣韻》。
及 p.38 「日常讀錯字」:
所謂正確讀音,主要是參考《廣韻》的切音而得出來的。《廣韻》是《切韻》和《唐韻》的延續,集中古音的大成。以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奉《廣韻》的切音為圭臬。
我看到時不禁問:一時「我心目中的粤音正讀」,一時又說「我們奉《廣韻》的切音為圭臬」,這個「我們」,所指何人?另,正在「推廣正音」的「粤語正音推廣協會」,對於字音的「正誤」是否就是何博士「心目中」認同的粤音正讀?若是,協會正確來說,是否「何文匯正音推廣協會」?
詭異的是,不少人將「何氏標準就香港的正確讀音標準」這個「非事實」當成「事實」。例如筆者將電視台將「彌」讀〔微〕的聲音片段上載,便有回覆者謂:「〔微〕是正音,有甚麼問題?」「該電視台已經使用正音。」
造成這現象,或許因為:
- 「正音」沒有大爭議,而「正讀」,多是透過「正音」捆綁推銷,於是人們便少了戒心;
- 何文匯等人經常於電視亮相,猶如正讀權威;
- 何文匯一派將其一套學說稱為「正讀」,在指出某音為非時,說「正讀」該如何,一般大眾,多理解「正讀」是「正確讀音」,卻未必知道所謂「正讀」,可能學術界亦未有一致共識。
電視電台節目,「正讀」派避過有爭議的讀音,可能是出於好意,避免混亂;但事實上如果觀眾真的看該派的字典,依然會被這些所謂「從嚴」的「正讀」干擾。
有人認為,學術問題應在學術層面解決。可是一個「正讀」的「學術論說」,不見得有任何討論、辯論,更未有結論時,卻被援引作中小學教材,編印成書,教師以此「正讀」相授(指的是其強定的字音對錯高低);又有電視、電台節目撐腰,甚至是一些字典的唯一參考材料,又有一個推廣協會。這,真是「學術問題」?
順帶一提,何博士最新著作《粤讀》,除了說某字「正讀」如何,也有說「粤讀」該當如何。說「正讀」當如此,那我們讀音如果不同,就可能是「錯讀」;說「粤讀」當如此,則我們的語音與該「粤讀」不同,難免予人印象是,這個讀音不是「粤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