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更新,原來已逾兩年。兩年沒有新文章,主要是因為一如詹伯慧教授所說,粵讀問題「牽涉面並不廣,大家爭來爭去其實就那麼小部分字的不同讀音」,要講的已經講過,無謂重複。加上我不欲再為此電視台浪費精神和時間,連電視也少看,所以難有新文章問世。而本文其實是源於八月——即約四個月前——偶然聽到由羅山(羅榮焜,無綫電視報幕員)旁白的一個奧運節目廣告的讀音,認為可堪商榷,遂趁有餘暇,寫下這篇文章。
茲附上問題片段:
可以聽到片段中第五秒,羅山將「不朽傳奇」讀成「不[jau2柚][cyun4全]奇」。
關於「傳奇」變「[全]奇」,我已多次撰文,指出這是一個毫無必要的改讀。因為大眾習用的[zyun6]奇,一來已為學者和字典所接受,二來有學者認為比[全]奇更加正確。只是電視台大概另有所圖,加上「[全]奇」一讀跟普通話一致,所以他們不惜傾盡全台之力,賭上一切,以[全]奇一讀授予觀眾,務要將我們講了幾十年、有(除了何文匯以外的)字典和學者承認的讀音消滅淨盡。「傳奇」讀音已無討論必要,倒是「朽」字的讀音可以一談。
按:「柚」讀陰上聲其實是口語變調。考慮到柚子、沙田柚大概沒有人再會讀原調[jau6又]子或沙田[又],本文會用[柚]作為[jau2]的直音。
一、前言
「朽」此字一般聽到的都是讀[n]聲母,有陰上聲[nau2扭]或陽上聲[nau5]二讀。例如羅文《獅子山下》「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譚詠麟《愛在深秋》「如果/情是永恒不朽/怎會分手」、張學友《不老的傳說》「為世間不朽的愛輕輕唱」。
羅山在片段中卻是讀成[jau2柚]。但他在2007年樹仁大學主講的〈正確發音與改善懶音〉講座中所發講義,教大家辨別N/L起音,第13頁居然有提醒讀者「朽」字的起音是N而不是L。

由此可知,他本來是認為「朽」應該讀[n]聲母,遂提醒讀者不要誤讀為[l]聲母,變成所謂的「懶音」。約十年後,卻忽然因為某種原因,他放棄了「朽」字[n]聲母的讀法,改為讀[j]聲母。亦即此一改動乃「刻意為之」。
我們還是用老方法,就是從字典和《廣韻》反切,探討兩個讀音的合理性,和羅山這種改讀有沒有意義。這次先查字典。
二、字典中「朽」的注音
以下是「朽」字在各部字典的注音:

雖然決定哪個讀音較適合不應該單看哪個讀音較多字典收錄,但「朽」字注讀[n]聲母的比例可謂壓倒性。較早期的《分韻撮要》、《英華分韻撮要》和《初學粵音切要》都標讀[jau2柚]音,但現代粵音字詞典,可說全部都承認[扭]音。羅山改用的[柚]音,在上面三十本現代粵音字典中,只有九本收錄。
也就是說,這位經常宣稱自己注重「正音」的無綫駐台主播,似乎又一次試圖利用他在電子傳媒的影響力,引導觀眾去懷疑一個有大量字典收錄兼為社會廣泛使用的讀音到底是不是有問題——如果[扭]音沒有問題,為甚麼一個這麼注重自己讀音的人、一間認為自己有「社會責任」所以「注重讀音」的機構會毅然棄用?
三、從《廣韻》反切推導讀音
「朽」字在《廣韻》的反切是「許久切」,曉母、尤韻。粵語曉母一般讀[h]而尤韻一般讀[au],所以用許久切切出來,最符合反切對應規則的讀法就是[hau2口]。這其實不難理解:朽的聲符是丂,丂是巧的古字,而考字的聲符也是丂。朽如果讀[口],跟巧、考讀音相近分別只在元音長短。
有趣的是,1937年版《中華新字典》正是標讀此音;1916年《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亦以此為「或讀」。
而朽是尤韻三等字,中古音有/i/介音。當曉母的/x/弱化消失,/i/介音補上成為聲母,在粵語就是[j]音。也就是說,朽讀成[jau2柚],也屬於符合反切的讀音。
至此可以知道,若以《廣韻》所收中古反切為正讀,朽字讀[hau2口]最「正」,讀[jau2柚]則「冇咁正」,[nau2扭]則「最唔正」。
四、朽讀[n]聲母的由來
既然[nau2扭]音不符中古反切,這個[n]聲母到底是從何而來?其實,學者早有研究。
李新魁〈粵音與古音〉(1996年第八期《學術研究》)將朽字讀[n]聲母解釋為上古複聲母/nk’/的音遺。
而黃玉雄〈從「朽」的聲母類型看粵語曉母字的歷史層次〉(2016年7月號《語言研究》)則另有看法。原來,「朽」字聲母在粵語其實十分複雜,綜合不同地區的讀音調查資料,此字的聲母有(一)擦音 /h/、/ɫ/、/s/(二)鼻音及邊音/ŋ/、/ȵ/、/n/、/m/、/l/(三)近音/j/或零聲母或(四)塞音或冠鼻塞音/k/、/k’/、/ⁿd/共13種可能。我們感興趣的自然是/n/聲母的來歷。
首先,作者根據曉母字讀/ŋ/缺少與上古音系連繫的證據,而侗台語中/h-/和/ŋ-/存在規則對應,推測粵語在中古時期跟侗台語作深度接觸,吸納了這個特徵。而朽字讀/ŋ-/或/ȵ-/的粵語方言點,是把這個底層留存在系統中。換言之,朽字讀/ŋ-/或/ȵ-/,其實已經有非常長的歷史。
但這跟曉母字讀/n-/又有何關係呢?作者指,這個/n-/應該是由/ȵ-/變成。/ȵ-/在中古是娘母字的聲母。當「朽」在古時讀成娘母,到了現代,很多粵方言區(如我們廣州話)泥娘不分,/ȵ/就變成/n/,於是朽就讀成[nau]。
據論文所述,朽讀/n/聲母的方言有廣州、香港、連縣、肇慶、四會、德慶、雲浮、羅定、南寧、北海、梧州、清遠、佛山、三水、高明、中山、珠海、寶安。作者指,這些點大多分佈在廣東,主要屬廣府片,而在廣西則多屬邕潯片。這說明朽讀/n/聲母是不少地區的共同特徵,不限於香港,也肯定不是香港人不懂查字典、隨意亂讀之過。
五、改讀的原因
這次羅山將「朽」改讀[nau2],跟何文匯無關。何文匯、朱國藩《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P.84)此字注讀本音[hau2口]、今音[nau5](即「柳lau5」轉[n]聲母),陽上聲,異於普遍字典注讀陰上。雖然現實確有此讀,但何氏此舉,相信不是基於現實讀音。粵語[n]聲母一般來自中古的泥母和娘母,而泥娘二母均係次濁音,來到粵語應讀陽聲調。我認為,他將「朽」標讀[nau5],純粹是為了維持中古次濁聲母對應粵語陽聲調的法則。事實上,何書對扭、鈕、紐等字,均無視社會日常多讀陰上聲[nau2],而只注陽上[nau5]一讀。
羅山將「朽」改讀[n]聲母,可能是因為中文大學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很多人以為此網站的「配詞字音(四本工具書中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就是「正音」,而「異讀音」就是「非正音」或「冇咁正」的讀音;卻不知字庫凡例早已聲明「我們必須提醒使用者,所謂『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一個統計概念,而非價值評判」。我曾撰文批評發明「異讀音冇咁正」的人是「自定體例」。
而香港經濟日報的TOPick 新聞網站就有一些「考你正音」文章,其中《粵語讀音大挑戰 追「溯」讀索還是素?》就用此網站佐證羅山提供的「正音」。文章中有一句「別墅一字,我們常讀作別『睡』,但seoi5(睡)為異讀字,以別墅而言,應讀作seoi5(緒)」,簡直是「發噏風」。
在「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朽」字[jau2柚]和[nau2扭]二讀均有三個根據,打成平手。編者將[jau2柚]選為配詞字音,據之前分析,應是因為這是較符合反切推導規律的讀音。
所以,我懷疑羅山是看到「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判斷,加上自己主觀認為配詞字音等於正音,於是出現了這次改讀。
張群顯博士的《粵語常用字字音異讀研究》(1991)論文中曾經提出:
辭書所提供的每一個與別不同的音,他日都有可能成為新興的異讀。作用力的強弱,端視該書受重視的程度。在眾多粵音辭書之中,影響最深遠的要數 Wong 1940。無論他給的讀音多古怪,多獨特,大家都不敢怠慢。
按引文中 Wong 1940 即黃錫凌《粵音韻彙》。今時今日,因為方便查詢,「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似乎正取代《粵音韻彙》,變成很多人心目中的「正音」標準,儘管這個「標準」完全不符事實。
六、結語
羅山將朽字的讀音改變,背後一定有原因。以羅氏在講座和訪問的言談,可以相信,他改變一個讀音的原因,應該是原來的讀音不是或不夠「正音」。結果卻是,這個「改讀」,完全多餘。
當然,自從羅山促成《最緊要正字》後,這類無謂且弊多於利的改讀,在TVB經常發生。
要正音,就應該先問,應該用甚麼原則去決定正音。而要決定這些原則,應該先要問正音(決定標準音)的目的是甚麼、我們是為了甚麼去正一個讀音。這當然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我認為有兩個原則值得參考:
(一)「正音」應該對待字音認真,不得過且過,疏於求證,隨意亂讀。將朽改成[柚]可以說是無視字典和羣眾讀音。羅先生經常強調讀正音的重要性,他對於讀音的查證,理應會比其他人認真。我不知道羅先生實際上是基於甚麼原則判斷讀音對錯和是否改用另一個讀音,但他居然在朽字大多數字典標讀符合大眾習慣的[扭]聲母時,貿然改讀[柚],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懷疑,他注意正音的立意雖好,但對於字音的考證,是兒戲了一點?
(二)「正音」應該避免訊息混亂,不標奇立異,無風起浪,製造亂象。目前,很多電視台執意消滅但其實沒有錯、市民習用、有字典承認的讀音,在一些未完全受控的場合(例如戲劇,或綜藝節目主持),還時有出現。羅山在近來一次訪問透露,原來他曾經想將全電視台的發音定於一尊,「希望無綫能有一個機制糾正各部門的發音」,因為「新聞部的記者跟綜藝部藝人發音不同,會令觀眾疑惑」(也就是說他連綜藝部的藝人將機構唸成機[扣]而不讀機[究]也覺得不甚耐煩了——根據往績,他絕對不可能贊成或同意各部門可以用機[扣]作為統一讀音,因為[扣]這個為《常用字廣州話音表》接受和《廣州話正音字典》唯一標注的讀音,並不能令市民產生該電台「注重正音」的錯覺)。但如果新聞部的記者跟綜藝部的藝人發音不同會令觀眾疑惑,以此推論,電視台用一個與大多數市民甚至字詞典不同的音,不是更令觀眾疑惑嗎?但羅山選用字音時,卻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這一點。
若依羅山過往言談論,他應該是「選用某個讀音,以對觀眾負責」。但我看到的,卻是「為了顯示自己對觀眾負責,而選用某個讀音」。他的目的,似乎是刻意要製造混亂,並在各訪問中擺出的「重視正音」姿態,從而令觀眾以為他採用的讀音就是「最正確」、「最值得信任」的讀音。由此我不禁懷疑,一個讀音是否真的正確、是否真的適合社會使用,根本不是羅先生最關心的問題。反而一個讀音是否能夠標奇立異,讓觀眾不斷以為他或電視台非常關注讀音於是持續推出一些所謂「正音」(實際上是有字典收錄但與大眾習慣相違背的讀音),從而提升或鞏固他或電視台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更為重要。與此相比,改用這個讀音是否真能有益於社會,根本不足道。
當然,這純屬我的猜測。但是,明明原來的讀音沒有錯卻執意棄用、排斥、甚至幾要在其經營的頻道完全消失,目的肯定絕非如他們所說的「對觀眾負責」、「盡社會責任」。
觀乎無綫近十年來的「正音」舉措,我對這間電視台完全不會抱任何希望。反正只要他們當批評聲音無到,假以時日,必能潛移默化,移風移俗。我只求大眾更加清醒,不要被這些傳媒牽着鼻子走,成為他們某種目的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