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七月 2010

正讀無「普洱」

「飲茶」乃傳統飲食文化。茶樓的茶,種類繁多,其中普洱較合筆者口味。

「普洱」,筆者聽過讀「普 [nei2]」,也有聽過讀「保 [nei2]」,即將「普」由送氣變不送氣。但原來查何文匯「正讀」字典,前者錯一半,後者全錯!

何文匯《粵音正讀字彙》:洱《廣韻》而止切。根據反切規則,「而止切」即讀[耳]音。原來,「普洱」的「正讀」是「普[耳]」,大膽講句,相信人人去飲茶,都「讀錯」了這個「洱」字!

沒錯,「洱」從「耳」得聲,《廣韻》又收「耳」音,讀成[耳],合情合理,不是嗎?(更何況市面字典大多數只收[耳]音)

但「洱」字在《廣韻》不止一個讀音。《康熙字典》:《廣韻》《集韻》𠀤仍吏切,音餌。水名。

這個音「餌」,就是 [nei6](膩)音。由 [nei6] 變成 [nei2],只是陳仔、老黃一類簡單的口語變調法則。

但又有一個有趣現象:「耳」字讀 [ji5],聲母是 [j],為何「餌」字讀 [nei6],聲母是 [n]?又為何「洱」字字典寫讀 [j] 聲母、民間卻讀 [n] 聲母?

看「餌」字「仍吏切」,「餌」讀 [n] 聲母而「仍」字讀 [j] 聲母,當可知道兩個聲母應該有某種關係。事實確係如此。

「餌」字「仍吏切」,屬於「日」母。根據章太炎提出的「娘日歸泥」理論,中古音「娘」、「日」兩個聲母,上古時皆讀成「泥」母。

王力在《漢語音韻》(第196-197頁)則指,「日」、「泥」兩個古聲母其實不一樣,但極之相似:

所謂某字古讀如某,不能認為完全同音。假使完全同音,後代就沒有條件發展成為差別較大的兩個音了。至多只能認為在某一方言裏同音,不能認為在多數方言裏同音……泥娘在《切韻》中本來就是同一聲母,只是娘母多是三等字……日母在上古可能是讀[ȵ],跟泥母讀[n]很相近似…所謂「日母歸泥」…這個「歸」字不能看得太死。

「泥」母,今粵語仍讀[n]。這就解釋了為何耳字讀 [ji5],餌字讀[nei6]:耳讀成今日的 [j] 聲母,是在後來才分化出來;讀成 [n] 聲母的餌,聲母是更古老或更接近古時的讀音。

這亦可以解釋很多常見讀音現象:

「尔」字是「爾」的古字,「爾」讀 [ji5],「你」為何讀 [nei5]?還有另一個作「你」解的「汝 [jyu5]」字,其聲符「女」字則讀 [neoi5]。

只要查到「女」/「你」字屬於「娘」母,而「汝」/「爾」字則為「日」母,再根據「娘日歸泥」,便不難明白原來「女」和「汝」、「你」和「爾」的古時讀音相同或非常相似。

(此所以筆者一向反對貿然將從「爾」的「彌」字在大多數人讀[尼]的情況下改讀成[微])。

由此再看「洱」字,應該明白:讀成 [n] 聲母的 [nei6],大概是口耳相傳的讀音,所以不受字典的[耳]音影響,口語再變讀為 [nei2]。而這個讀音,其實比字典上的[耳]音更古。

我不知道為何在何文匯博士眼中「洱」不能讀 [nei6] 或 [nei2]。只是目前香港「正讀」風氣已迹近癲狂,擔心一旦有人發現「洱」讀成 [nei2] 是「錯讀」,立時驚為天人,然後又發生像曾鈺成主席一時興起在議會「糾正」議員官員讀音,政府追隨、傳媒跟風,將[耳]音冠「正音」之名、將 [nei2] 詆以未約定之錯讀流讀,不出半年,將「洱」字讀 [nei2] 撲殺,便大事不妙。是趁此「正音」風氣未蔓延到「洱」字之前,懇請各界放此讀一條生路。

無綫新聞2010年7月7日起龕字正式廢除傳統讀音[庵]

筆者一向不對電視新聞讀音取向大加撻伐,是認為他們制訂讀音,有其獨特意義。在我的立場,新聞部特別如「機構」讀「機救」出來示眾,目的非常簡單,一言之蔽之,就是「扮嘢」。

指他們「扮嘢」,並無針貶之意。事實上,新聞記者是需要「扮嘢」--他們必須透過不同方法,去展示他們的「專業形象」。

當然,專業形象,最重要還是他們對新聞編採的信仰。

不過相信大家會同意,內容再專業,「包裝」亦不可少。

是以新聞記者一般不會T恤牛仔褲示人(特殊場合如採訪災區除外),措辭即使不達雅馴亦不流俗鄙,表情、動作克制…諸如此類,就是要觀眾認為:他們是專業人士。

是以在讀音方面,他們刻意選擇一些與羣眾有距離的古怪讀音,目的,其實亦為營造一種與眾不同、非凡夫俗子的形象,告訴我們:是的,我現在為你們報道新聞,所以使用你們的語言;但我始終和你們這些觀眾是不同的,這就是我的專業。

這種「非我族類」的距離感,配合他們的職業,令人覺得,新聞工作者,是真的「高人一等」。

香港近年的新聞模式,主持與觀眾的距離亦不若從前般疏遠。報道新聞時亦會用貼近生活的言辭,氣氛亦較輕鬆。

對於此類讀音,他們寸步不讓,筆者原本以為,他們是為秉持讀音一貫,不朝令夕改,不隨波逐流。

所以本來我不會像對無綫配音部改變讀音般,強烈反對。

卻原來,像無綫新聞部,讀音,原來會改,而且,每個改動,都必定符合「正音」人士的心意。

先有「傳奇」被改讀「[全]奇」。

然後最後,無綫新聞一向將「骨灰龕」讀成「骨灰[庵]」。2010年7月7日,該台新聞,已緊跟政府消滅[庵]音立場,所有新聞主播記者,改讀「骨灰[堪]」。

所謂貫其始終,只是筆者幻想。像無綫新聞部,為了部門「形象」,可以朝令夕改,可以隨波逐流,不過只會慢慢流向所謂權威「正音」,製造溝通隔閡,與大眾保持距離。

筆者有幸親眼見證無綫廢除日常讀音,特製作片段,以為歷史紀錄:

孫明揚答余若薇問有關會考考讀音問題

立法會二十題:香港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口試
*********************

以下為今日(六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余若薇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報道指出,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雖在二○○七年引入口試,但部分粵語發音試題的標準答案引起爭議(例如一些字詞如「陰霾」的「霾」字、「一幢幢」的「幢」字、「迢遙千里」的「迢」字等)。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按甚麼標準釐訂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口試的標準答案;以及在制訂該等答案前,有否諮詢持分者(例如粵語文化傳播協會及粵語正音推廣協會)的意見;及

(二)考評局認可的通用工具書的名單及詳情,以及會否計劃就明年的中學會考及日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國語文科口試部分,公開該工具書名單;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一)香港中學會考是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舉辦。香港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口試分「朗讀」及「口語溝通」兩部分。「朗讀」部分主要是評核考生在語音、語速、語氣及語調各方面的整體表現。「口語溝通」部分主要是評核考生在討論中的表達、應對和溝通等能力。試題的擬定是由考評局設立的審題委員會負責,委員會成員包括熟悉教學課程和考試要求的科目專家、大學學者和資深中學教師。在評核「朗讀」部分的語音方面,一般通用工具書所標的讀音均可接受,而並非只接受其中一種語音為標準答案。審題委員會會參考不同通用工具書所標的讀音以制訂參考答案,因此,參考答案會包括該字詞見於一般通用工具書中的所有讀音。由於一般通用工具書已大致反映有關持分者的不同意見,再加上整個制訂試題的過程均需要保密,而且審題委員會本身包括科目專家等,故不會向審題委員會以外的持分者進行直接諮詢。

(二)如上文所述,審題委員會於制訂參考答案時會參考不同通用工具書所標的讀音。由於坊間通用之工具書數目繁多,難以盡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並無「認可」的通用工具書的名單亦不宜「認可」任何通用工具書。

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0分

話雖如此,正如前文講過,就算考評局無將正音定於一尊之心,亦阻不了那些「教材」推廣何氏音讀,亦無法阻止「正音」份子透過傳媒不斷高呼正音正讀同時將何文匯古讀推廣開去。前文有網友留言指非考核點讀錯仍會扣分,若評核員信奉「何氏古讀教」,「古讀」入骨,見考生「擴大」讀成[鄺]大、「報刊」讀成「報[罕]」,胡亂扣分,學生死咗唔知咩事,豈不上訴無門。一眾教師,怯於何文匯或其信徒淫威,恐相關人等擔任評卷員掌握生殺大權,惟有鼓勵學生使用「何文匯正讀」(實則乃古讀),以免節外生枝;甚至莘莘學子,亦未必敢拿個人前途豪賭,就算常用讀音,本本字典有收,只要何文匯不承認,為求自保,惟有一概跟從。在這個人生分水嶺,你不能怪學生人人自危,於是投向何氏麾下,拿他的教材去「正」自身之「無形衣冠」,長遠何文匯自然成為大贏家,不單是張錦少博士,人人都以何氏讀音為依歸,粵音就這樣被人為「約定俗成」。倒是當局不知會否研究有無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