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考評局公佈新高中課程之檢討報告,中文科卷四口試明年將取消「朗讀」部份。以下是該報告第三頁,中文科相關部份截圖:

中文科朗讀試始於2007年會考,並過渡至中學改制後的文憑試(DSE)。多年來,社會曾多次對此試提出質疑。有人認為,考評局設朗讀試是為了將何文匯式的「正讀」變成「官定讀音」。對此筆者一直不能同意。我相信考試局設立此卷的目的,一如其2007年中文科考試報告所述:

朗讀卷考查讀音,並非為了確立正音標準,更非打算將讀音定於一尊,其實主要是鼓勵學生的端正態度,認真對待自己的語言,不要草率亂讀,隨便發音。有不懂的,有疑惑的,應該立即翻查字典,請教老師;咬字吐音,要字字穩準,做足口型,避免語音失滑粘連,令人聽來不舒服。
不過,考試局主觀願望如此,卻無法阻止一些人乘時出動,提供「定於一尊」的標準。
例如何文匯博士在2006年重新出版《粵音平仄入門》和《粵語正音示例》合訂本,並在「重刊感言」中就謂:

最近的教育改革終於為糟蹋已久的粵音帶來了轉機。政府決定了由二零零七年開始,中學會考中國語文考試要包括用粵語講話和朗讀。要講得好……不能不注意正音和正讀了,否則就是有質無文,分數一定打折扣。朗讀時更不能忽視正音和正讀。發音和讀字是無形的衣冠,教育當局設下了以聲穿戴的要求,同學便不能不正其無形的衣冠了。
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在校同學學習正音和正讀,博益出版集團囑咐我修訂合訂本,並且附以有聲教材光碟,使學生不但可以反覆閱讀書中篇章,更可以反覆聆聽正音和正讀,以便作出比較和摹仿,提高說話的信心。
何博士關心同學的粵音考試,自是學生之福。問題是,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何文匯的正讀理論,多少與考評局初衷背道而馳。筆者自問查的字典不算少,對讀音也不算馬虎草率。可是,我自問如此是沒有用的,我查的字典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因為我查的字典再多,看待讀音再不馬虎,只要這個讀音不符《廣韻》,又不符何文匯的「容忍」心意,我一樣會變成一個「有質無文」、「衣冠不整」、「想要習非勝是」的人。比方說,我查了很多字典,結果認為「雛」字確可以讀[初],但在何氏《粵音平仄入門/粵語正音示例》合訂本第59頁,就在這個讀音上打個大交叉,是為「日常錯讀」。試問學生如何適從?(此事最近又有新進展,另文再述)
於是,學生要面對的,就不僅是滿足「對讀音認真」的要求,還要考慮是否滿足了何文匯博士所定的界線。如果學生真的認真看待讀音,必然會發現上述我所指的問題。屆時學生可能會想:我對粵讀下的工夫再多,但只要滿足不了何博士所定的界線,依然會被看做亂讀、錯讀字音。我查了很多字典,他們都接受屋簷的「簷」可以讀[蟬],甚至連當年教育署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也建議讀[蟬],但何文匯、中文大學教授卻在電視指這是個「錯讀」。那麼,如果我在考試讀「蟬」,考評局會否扣分?不知道。那麼,為保險計,還是讀「正音權威」何文匯認可的[鹽]音好了。
不獨學生如此,教師講解考試技巧時也可能如此。況且,就算是教師,亦未必對正音問題了解透徹。則「何文匯欽定音」成為教師因利乘便的「考試參考教材」,就變得合情合理。
社會上對正音問題知識的缺乏,學生不敢冒險的心態,加上近年無綫電視的推波助瀾,提供了讓「何文匯欽定音」滋長、蔓延的充足養份。事實上,我在網上看到不少的「朗讀試攻略」都幾乎照抄何文匯的選定讀音,「簷」不能讀[蟬],「梵」不能讀[凡],諸如此類。也就是說,考試局雖無意將讀音「定於一尊」,但社會卻有不少人因而奉何文匯為圭臬。
基於何文匯的知名度,和他推廣「正音正讀」的曝光率,大眾將朗讀試和考評「何文匯讀音」劃上等號,不無原因。而何博士大概也無意澄清大眾在這方面對他的誤解。
在當局正式宣佈取消朗讀試之前,報章又有各界對粵音朗讀試的意見,如《蘋果日報》的「何文匯正音玩殘學生仔」和《明報》的「文憑試粵音標準拒公開 議員何文匯質疑考朗讀價值」。還有有線電視的一篇報道,記者找來何博士回應:
何文匯在《明報》中同意「如局方不公開考試範圍及發音標準,考生將茫無頭緒」,而在有線的訪問中,他就謂:「我就會傾向出嘅字會常見一啲,讀音亦會包容一啲。」
這種說法令人覺得,似乎何博士也不是盡要人跟從他的一套。不過我仍有疑問:如果試題真由何文匯博士來出,他到底會如何「包容」法。例如,他會否「包容」到容許考生將「簷」讀[蟬]?如果他真的包容若此,就等同承認他的著作對讀音不夠包容。何況[蟬]音在何氏「正讀」著作中算是「錯讀」,假使他認為在考試可以接受這個讀音,又會帶起「為何錯也不必扣分」、「為何考試標準比日常生活還要寬鬆」等質疑。而最最重要的是,何博士一講到「包容」,就令我想起他在《廣粵讀》有說過,他和朱國藩的《粵音正讀字彙》是「懂得反切而持包容態度」、「嚴處論寬」、「在官訂韻書的規範內騰出變化空間」。所以如果我是那位記者,應該會追問何博士所謂「讀音亦會包容一啲」其實是不是只是說他認為考試讀音應該根據他那本《粵音正讀字彙》,即由他一個人(或者由他和朱國藩)話晒事,成為考試正讀教主。
粵讀問題的複雜之處正在於此。而無綫電視六年來不斷用罕用讀音,干擾社會習讀,標奇立異,還厚顏地打着「社會責任」口號為這些問題讀音護航,並用「讀音無錯」為由將投訴、意見打發,就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既然「廣播員」已經「迷途知返」,何文匯博士高高在上,也懶得再理會凡夫俗子的疑問,「不公開回答『正字』的讀音」了。
所以,粵音朗讀試取消,未必是好事。但在香港,「粵音正讀」慢慢變成傳統利用公眾無知宣傳自己的工具,公眾又慢慢以訛傳訛地使用所謂的「正讀」,整件事已迹近變質。那麼,考評局不為他人作嫁衣裳,似乎,也未必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