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政府忽然將「傳奇」一詞,由大眾慣讀的「[zyun6 住願切]奇」改讀「全[cyun4]奇」,而這個讀音顯然得到何文匯祝福。歐陽偉豪博士在報紙網站專欄解畫,字裏行間卻充斥着「全奇」有根有據、符合構詞原理、可以從字典查出、可以從考證考出而「[zyun6]奇」則全部欠奉的訊息。
最近輪到無綫電視發功,藉着《星夢傳奇》節目名稱,以最台慶口號那句甚麼「創造傳奇」,與民為敵,刻意摒棄大眾慣用的「[zyun6]奇」,製造「冚台全奇」異象,該台常駐報幕羅山更放煙幕,在一論壇上歪曲事實,老點大眾「傳奇」必須讀「全奇」而不能讀「[zyun6]奇」。無獨有偶,今趟又係歐陽偉豪博士出來解畫,平台是無綫電視的《學是學非》節目。筆者之前批評過歐陽偉豪博士人前人後兩個樣,既然他有最新說法,筆者在此刊出片段,以示公道:
對比今昔,大家可以看到,Ben Sir 這則「傳奇讀音新論」,與當年比較,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第一次清清楚楚表示「[zyun6]奇」這個讀音「沒有錯」,並指出有字典收錄「[zyun6]奇」一讀。這點當然值得肯定。
不過,綜觀全片,筆者仍然認為,他是要為有權勢者保駕護航。
因為大家不難發現,雖然這次 Ben Sir 指出「[zyun6]奇」一讀「沒有錯」、「有字典收」,但仍堅持「全奇」一讀的「共時推理根據」地位。在片段中他如是說:
傳可以讀[zyun6],指對人物的事蹟或道理的記載,所以我們有人物傳記、經傳;這個字又有第二個讀音,就是讀[cyun4全],第四聲。意思是傳播、流傳:傳說是流下來的說法,傳[cyun4]奇就是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
由此可見,他仍然以自己理解下的「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來解釋「全奇」這個讀音,而對「傳奇」讀「[zyun6]奇」可以解作「奇人奇事的記錄」,隻字不提。
Ben Sir 又再「講啲唔講啲」,造成的客觀效果就是,傳奇讀「全奇」才是更合理的讀音。一般人看在眼裏,明明「傳奇」的「傳」是解作「流傳」,那當然是讀「全」而不是「[zyun6]」。讀成「[zyun6]」,根本不是「流傳」之意,那麼,「流傳下來的奇人奇事」又怎麼可能讀「[zyun6]奇」呢?又如何「通」呢?加上他最後仍然是用「全奇」來「造句」,觀眾自然會有一種感覺:電視台現在用「全奇」這個讀音,因為這個讀音比「[zyun6]奇」更加有理。
而從歐陽博士再一次確認「傳奇」讀「全奇」「冇錯」,令我驚覺事情未必如此簡單。歐陽博士、無綫電視、何文匯可能正在建立一種蠱惑的「正音新秩序」。
眾所周知,何文匯的「正讀」理念,其基礎是「以《廣韻》為正音」。用一千年前的《廣韻》正音做正音標準,學理上屬於傳統的「歷史性」和「規約性」價值觀。而他們通過選擇性失明、講啲唔講啲、隱瞞事實真相,將自己定出來的讀音稱為「正讀」,誤導市民以為讀他們認可的讀音就等於「讀正音」、讀他們不認可的讀音就是「讀錯音」,則是後話。至於「傳奇」一詞,其實純粹是他們認為應該讀「全奇」於是霸道地否定大多數人用、有字典收、有學者承認的讀音,實際上跟《廣韻》等書完全無涉,更是後話之後的後話。
何氏等人固然可以根據《廣韻》說:「臉」字應該讀[簽],「貓」字應該讀[苗]、「屋簷」應該屋[嚴],但前兩個字我容許你們繼續讀錯、承認這個錯讀不再是錯讀,但「簷」則必須依從正讀。不過,從現代語言學的「描述性」角度,這種說法是沒有價值的:一千年前的《廣韻》根本不足以、也不可能作為今時今日讀音的規範。從他們容許我們讀錯某音、又不容許我們讀錯某音這種做法可見,他們即使口口聲聲奉《廣韻》為正統,到實際執行時,依然不能貫徹始終。這正是有人稱他們為「偽《廣韻》學派」的原因:《廣韻》只是裝飾,跟何文匯才是目的。
由此可見,「約定俗成」--也就是現代語言學中「描述性」、「共時性」的理念,的確可以作為反對、抗衡何文匯一類「偽廣韻學派」對我們的粵語說三道四的一個強力理由。
而歐陽偉豪博士現在所做的,令我嗅到一股「反客為主」的味道,就是利用「描述性」、「共時性」的視角,作為協助何文匯宣傳他們認可讀音的一種手段。其劇本是這樣寫的:
- 某一個字,大眾慣讀A音。
- 忽然,一家傳媒大肆宣揚B音,甚至令大眾慣讀的A音在該電視台的頻道幾近消失。
- 然後就有「現代語言學派」學走跳出來「釋除公眾疑慮」:大家讀A音,係啱嘅,但電視台讀B音,都係完全正確嘅,而且B音重有咁多咁多根據添!拿大家一齊用B音嚟造句啦!
如此一來,首先,大眾可能會繼續讀A音,卻無法阻止傳媒用B音消滅A音。最重要的是,會有很多不知底蘊的人,受電視台影響,以為這個字就是讀B音,甚至以為B音才是「正音」。
大家試想想,歐陽偉豪這種「兩個都啱」的說法,固然在他所謂的描述性共時性態度上難以挑剔(因為雖然大多數市民都讀「[zyun6]奇」,但又確有無綫配音組和羅山讀「全奇」),但客觀效果是甚麼。大家又試想想,其實歐陽偉豪這種措詞,可以用來協助傳媒使用任何異於大眾的讀音。假若今日「傳奇」滅音成功,他日他們要照辦煮碗,就易如反掌。
例如,如果電視台一朝身痕,要將「臉」改讀[簽],造成軒然大波,歐陽博士又可以義不容辭,在《學是學非》一類節目中說:
「臉」字《廣韻》有七廉切為證,所以電視台讀[簽]係啱嘅……但我哋大多數人都讀[lim5斂],有啲字典都標話讀[斂],咁都係通嘅。嗱我哋又好耐未造過句囉噃:兩位女主持[簽]色紅潤,真係令人心花怒放呀!
如此一來,就可以以現時香港的獨特環境,借傳媒之力,驅除一個有歷史根據、有字典收錄、有學者支持,兼有大多數市民使用的確讀音,幫助「何文匯欽定讀音」落地生根。
當然,若不問道德,我也說過,以現時港人的語文水平,電視台這種「粵讀改造運動」,確有可能成功(再講,如果電視台沒有信心「食硬」大眾,他們大抵不敢放肆至此)。但另一方面,何文匯「正讀」,講到如此大義凜然文化攸關,居然要淪落到用這種低庄手段去洗腦式宣傳方能得逞,不可謂不諷刺。
豺狼當道, 自然間黑白。
眾學著們如繼續龜縮不框扶傳承讀音, 自然被變調, 致混亂不矣!
最近看大陸電視節目,一有文化之士,以北京話讀水滸傳的傳時,讀去聲(相對粵語之瑑聲),讀傳奇時卻讀上聲(相對粵語之全聲)。在另外一些字詞裏,他承認有時之讀音他是從俗。
唉。
歐陽偉豪在最近的電影節目裏,教我們,[什錦]是對,[雜錦]就不可,不才有點懷疑。
有仁兄可指教乎?
上星期 TVB “東張西望 2014.03.06 驚蟄打小人市況", 引述歐陽偉豪話 “藉" / “侄" 都啱, 不過主持人一開首已作了選擇, 重話愈黎愈多讀 “驚侄" 添!
社會越來越混沌.
六,七, 八十年代大部份讀音很統一. 都無大爭議.
盡管六十年代後期, 宋郁文在香港電臺的"咬文嚼字"中有提大嶼(音魚)山, 大嶼(聚)山讀音. 但都是以學術討論供聽眾參考, 而不是強人從常讀大嶼(音魚)山變讀為大嶼(聚)山.
自從出了個所謂正音的麻辣運動後, 一切都變亂籠. 弄得香港一貫沿用的廣東話, 從無問題便大混亂.
數年前, 從來人人讀支援(音緩, 緩慢的緩)之時, 香港電臺報新聞硬讀成支援(音圓). 但最近又改回讀支援(音緩).
從來個個讀魅(音妹,弟妹的妹))力, 忽然香港電臺全讀魅(音未)力. 咁, 林子祥唱魅(音妹)力是沒法擋…豈不唱錯多年?
從來都讀綜(中)合, 它又改成讀綜(眾)合.
從來都讀擴(音鄺, 鄺健廉的鄺)大, 它又改成讀擴(音拓, 開拓的拓)大.
從來都讀拓(音廓, 胸廓的廓)展, 它又改成讀拓(音托, 信托的托)展.
從來都讀機構(音扣), 購(音扣)買, 它又全改成讀機構(音夠), 購(音夠)買.
弄得報新聞者, 一時膠, 一時溝. 一時幼稚宛, 一時幼稚圓. 一時食試, 一時食屎. 真害死報新聞者!
一言以蔽之, 標其立異, 混水摸魚是也.
有人開會時刻意將國/過字特登加強kw/gw音, 知你字正腔圓啦~
但轉個頭,牛冇咗n音,橙又變產,見到你真喺XX產
有政壇高人好似唱戲曲一樣,盡量將每個字加入高降調,一個個字dung出嚟
自然欠奉,忽然精神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