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讀的疑惑 (三)

有沒有我們通行的讀音不合《廣韻》,但可追溯至比《廣韻》更早的年代,而《廣韻》不收錄?何文匯「正讀」將「冥」讀〔皿〕判為「錯讀」,一點不含糊。何文匯在新書《粤讀》卻改了口風:

粤口語『冥冥中』的『冥』一般都讀作茗(《集韻》:母迥切,《廣韻》不收此讀),陽上聲,但有時候『冥冥』在詩中卻要讀陽平聲」。

何氏早在《粤音正讀字彙》已將此音判為「錯讀」,此處不但無意更正,更強調《廣韻》不收此讀,《廣韻》果然「大晒」。他並強調讀成〔茗〕是粤「口語」,讀書時可否讀作〔茗〕,則不置可否。

這麼說來,我們日常通行的讀音,未必一定比「古音」要出現得晚。現在的「正讀」提案,由於是「先參考中古和近古的切語,然後才參考『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的現象」,將現實讀音置於中古切語之後,那麼即使今音「約定俗成」比《廣韻》切音還要早,「正讀」似乎亦可選擇不接受,或將之視為「習非勝是」。

以《廣韻》為絕對標準,繼而照顧「習非勝是」,可視為對這個「硬規則」的補救措施。這樣說已算客氣,因他們既強調習非勝是,即以我們「讀錯」為大前提:說成是我們理虧在先,才任由他們「嚴處論寬」;從輕發落是人情,從嚴是道理。要求更多字音從寬,便是苛索了。

黃錫凌《粤音韻彙》中指,粤語有幾個本來讀m音的字,現在讀成n,例證有彌、瀰二字。

對於「彌」字讀音,王亭之在其《王亭之春秋》節目中,有此解釋:

晉代這個(彌)字讀尼字音。有甚麼證據證明這字讀若尼?我們管小和尚叫小沙彌,按現在讀法便要人讀〔微〕──他們連彌敦道 (Nathan Road) 也要人讀〔微〕敦道。沙彌這名字,是譯音,梵文是「śrāmaṇera」。śrāma 譯「沙門」,所以和尚又叫「沙門」。「śrāmaṇera」就是「和尚仔」,所以是「小沙彌」,剛入門的沙門。「ṇe」是不是〔尼〕?一定不會是〔微〕。這證明在晉代,凡佛經翻譯,譯作「彌」時一定是〔尼〕音。這是不容爭辯的。但在唐宋,此音起變,變成〔微〕音。所以阿〔微〕陀佛是唐宋音、阿〔尼〕陀佛是晉代音。彌敦道是 Na,譯者一定將之讀[尼]音。這是因為這個字廣東話有[尼]這個晉代音的傳統。那後來國語沒了這個音,是你們方言的事,怎麼可能因為這樣便要廣府話也不能有[尼]這個音,連彌敦道也要變[微]敦道?

文字研究者容若先生在零八年五月號《明報月刊》提到:

成書於一千二百年前的《晉書音義》:泥字漢已讀彌。成書於四百年前的《毛詩古音考》:泥字讀瀰。後者且有《詩經》的《蓼蕭》、《行葦》兩篇的押韻為證。這都說明,泥、彌、瀰(還有禰)古已同音。我為求證翻《說文解字》,可惜不見彌、瀰,只見濔、禰(二字同音)。我從中得知,泥從尼得音,濔、禰從爾得音;爾(不像今天讀耳)從尔得音,讀你(你音也是從尔而來)。儘管《說文解字》遺漏了彌、瀰,但此二字的本義與濔相同,這就說明此二字與濔、禰、泥(尼)同音;粤人把彌、瀰讀禰、尼,即站在復古立場,也較讀微可靠。

不才可對此稍作補充:翻查《爾雅詁林》,其中「彌」字引《爾雅說詩》:「彌,《說文》作镾,云久長也;與終義近。」並引《爾雅匡名》:「彌,《說文》(長部)镾,從長,爾聲。隷變從弓。」即「彌」本作「镾」,讀「爾」。說文解字成書時尚未有切音,切音乃後人(徐鉉)補注,且已不合古音。

則黃錫凌所謂彌、瀰「本來」讀 m 音,「現在」讀成 n,證據是否充份?筆者尚存疑問。

且當王亭之先生穿鑿附會、容若據引失誤、《說文解字》標音不確好了。

補注:因為上述論據亦非無懈可擊。《毛詩古音考》中說:泥,音瀰。泥泥:露貌。根據《廣韻》,瀰字除了 m 聲母的「眉」音,還收有n-聲母的「奴蟹切」,讀成上聲,解「水流也」。《毛詩古音考》所引詩句押上聲韻,即是說理應讀上聲,倒是符合《廣韻》的收音。換言之,《毛詩》指出的是「泥」要讀成上聲。問題是以「爾」作聲符的一類字,到底 m- 聲母先出現,還是 n- 聲母先出現,恐怕很難找到答案。或說現時「瀰漫」的「瀰」,是解「水深滿」,與「水流」不盡相同。不過《集韻》對「爾」字有此一說:「乃禮切(即n-聲 母)…本作濔。滿也。」而濔字,《說文》:「水滿也。與瀰同。」《唐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n-聲母。

「濔」字 m- 聲母,見於《廣韻》《集韻》,解平坦。何文匯只取 m- 聲母,不取 n- 聲母。

至於《說文解字》中「爾聲」指的是「爾」是屬於聲符。「彌」與「瀰」兩者的聲符「爾」到底當時是否真的讀音相同,我們無從得知。至於為何「爾」字找不到讀成 m- 聲母的痕跡,卻又非我等非研習古音韻的人可以解答。

不過目前知道,將這個字讀成 n- 聲母的,據《粵西十縣市方言調查報告》,除了香港、廣州(讀成nei21,"21″ 在廣州話中即第四聲的聲調走向),還有肇慶 (nei21)、四會(ni24)、廣寧(nai214)、封開(nei24)、雲浮(nei21)、新興(ni22)、羅定(ni13)。 --2009/7/3

客觀現實:彌字讀〔尼〕字,是今日是確實存在的讀音;而且,肯定比讀〔微〕字多。

如果我們不想接受「彌」讀若〔尼〕有上千年,而這個音保留在粤音中,那姑且當彌字「錯讀」成〔尼〕,是由「彌敦」一名始(筆者即在某討論區見過有人指彌字錯讀是因為 Nathan Road 錯譯為彌敦道);港督彌敦是在 1904 年來港履行職務,則此一「錯讀」,已有百年。到今時今日,大眾已接受,有「語言學者」還當這個音透明,道理安在?

何況,《粤音韻彙》於 1941年初版,尚不考慮撰寫時日,離 1904 年「彌敦」一詞不到四十年。一個聲母是否能於三十多年間完成整個變讀過程?還是此音其實源由更久?

無論讀作〔尼〕是否真的比〔眉〕晚也好,黃錫凌在書中表示「現在讀成 n」,並有收〔尼〕這個音,總算承認這個音是客觀存在。

1960 年出版的《粤語教學與讀音研究》說:

我們對於字音,必須正視它的時代演變性;這即是說,對於字音,不必一定追溯到原始讀音才算正確。因此正讀的「正」這個觀點,就可能生發問題,──某時期認為是俗讀的音,若干時間後,卻變成最通行的音了;而本讀的音,反為少見了。

書中舉「瀰」作例,本讀「微」,今讀「尼」(原文為反切字,為方便此處標直音)。

何文匯博士於其大作中,對這個音隻字不提,彷彿亙古亙今,不見於世。難不成這個音,是「近年來經廣播界流傳的日常錯讀」,且「尚未獲得學術界全面接受」?還是有人閉門造車,對眼前現實視而不見?

莫道如此「正讀」何能取信於人。早前無綫新聞報道聖火在港傳遞路線時,有記者即將彌敦道讀成「〔微〕敦道」。相信這位記者必得何文匯青睞。有趣的是,黃錫凌指我們將彌「誤讀」成〔尼〕,搞得 Mass(彌撒)、Messiah(彌賽亞,天主教譯默西亞)不合原譯音。

當然,即使〔尼〕這個音比《廣韻》要早出現,站在「正讀」立場,何氏否定這個音,也合情合理。例如可以說:《廣韻》既然標此音讀〔眉〕,我們祖先竟然不跟從,當然是錯了;錯到今時今日千幾年,就是「習非勝是」了。基於何文匯說:「不能習非勝是」、「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互為表裏」,所以我們便應該「改正」了,於是大家便將彌補唸成「微補」,連彌敦道也不惜無視原文翻譯自 Nathan Road 而改讀「〔微〕敦道」了。

這不是說「越古越好」,或「越古越不好」。反對「復古」,着眼點在於「復」而不是「古」。現在的讀音,追本溯源,可能於《廣韻》有收載的變化前,但也可能在其之後。所謂「依《廣韻》」,不是連發音聲調都依足廣韻(否則陰陽豈不是要變為清濁音),而是「以《廣韻》切音切出粤音」;不贊成以「古音」去正「今音」,是不贊成單憑《廣韻》便輕易指一個今時今日客觀存在且為大多數人接受的音為「錯讀」。以《廣韻》為準繩後,繼而補上一句「再考慮習非勝是」,便說可以「照顧」我們這些迷途而不知返的廣府話用者。你忽然拿出一套標準指摘我們「錯」,這套標準,我們根本並未承認過。我們為甚麼要勞煩你另起爐灶後,心不甘情不願地「照顧」我們「習非勝是」?你認為是「照顧」了我們,我們就得接受了嗎?反之,何博士不接受,我們就要改變這個客觀存在,大多數人接受,連字典也收錄的讀音?

不是人人也懂研究文字,像筆者就一竅不通。但事實擺在眼前,筆者絕不會讀「微」敦道,更不會輕言「微」是正音而「尼」不是。

語言學者嗜古泥古,我們無權干涉;何文匯博士大言炎炎,反問批評他的人,「又是根據甚麼準則說他們的發音正確」,要大家遵從他的「正讀」。指出一些公認的誤音,還可以說是「匡誤」;對於一個已經約定俗成的音,要指出其非,便是要「推翻」了。但要推翻「尼」這個音,只有一個原因:《廣韻》不收。即使何氏有更好的理由,如彌讀〔尼〕音普及如斯,要推翻,也得看大眾是否接受。現在則不然,因為有些人聽到「正讀」二字,便屁滾尿流,趨之若鶩。他們當然不會知道對於語音「必須正視它的時代演變性」;也不願聽如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一郡之內,聲有不同,繫乎時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繫乎時者也。況有文字而後有音讀,由大小篆而八書,由八分而為隸,凡幾變矣。言能不變乎?」等道理;他們亦不知道有不少學者,如單周堯先生和饒秉才先生,認為審訂粵音,約定俗成較死守韻書可取。他們當然也不會知道還有一本《廣州話正音字典》,集三十多位學者教授聯合審音,尚言「今天塵埃落地,字典面世,我們還不敢說這部字典中任何一個字的讀音都是百分之百地準確無誤,無可爭議」。這許是自謙之詞,但不能否認,我們不能將一部字典的標音看為至高無上。

像筆者將電視台「彌」讀成「微」音片段上傳 Youtube,就得到「彌的正音是微,有何問題」的回應。此類「支持正音」的論調,在網上只是冰山一角。不少人對「正音」,根本不甚了了,總之何文匯教你的讀音就是正確便是。不經思考,人云亦云,大眾連「正音(讀)」是甚麼也弄不清楚,說甚麼「粤語正音成為主流」、「粤語正音觀念日益普及化」,根本是空中樓閣。反而說「何文匯標準粤音正音成為主流」、「何文匯標準粤音觀念日益普及化」,尚有事實根據。說到底又是一個將「正音」與「何文匯標準粤音」概念混淆的行徑。

2 關於 “對正讀的疑惑 (三)” 的評論

  1. zhengzi

    //他們當然也不會知道還有一本《廣州話正音字典》,集三十多位學者教授聯合審音//
    對了,這麼大的一個項目,出版後卻無聲無息。推廣是很重要的,何氏的強處不在學術,而在推廣、跟傳媒拉關係。

  2. LW

    //推廣是很重要的,何氏的強處不在學術,而在推廣、跟傳媒拉關係。//

    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只要某人奪得名函(如xx專家,yy博士),加上強勁的推廣宣傳(像何文滙的正音流派,已把勢力擴展到很多地方),他(們)的言論便很自然變成有引號的真理,即使他(們)所說的未必是正確的。

    那真是悲哀啊!

    希望我們可以一齊站起來,糾(讀斗)正何文滙流派的錯誤。

評論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