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配音讀音取捨真相

無綫電視在製作「正字」節目後,忽諳傳播媒介有「教育下一代責任」,於是不使用香港市民普遍通行的粤音而選用一些奇怪的讀音。筆者去信電視台查詢,信中舉「雛」字作例,綜合目前所得資料,望電視台解釋其粤音取捨之規矩繩墨。

及數日,無綫電視回覆如下:

有關本台為外購節目配音時之中文讀音一事,讀音是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之「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根據該字庫,「雛」之音節為「co4」,讀「鋤」,而音節「co1」(「初」)是「鋤」的異讀字,故節目內出現「雛」一字時,本台配音組均讀「鋤」。

由於政府並沒有對中文字之粵語讀音進行規範,故你所指出的讀音均為正確。

真相大白,原來早前所謂「無綫外事部助理總監曾醒明向八方解釋,星矢主角讀正音,係因為TVB覺得做傳媒有教育下一代責任,故此配音組會參考何文匯教授本《粵音正讀字彙》同其他典籍」,該「《粵音正讀字彙》同其他典籍」,就是《粤語審音配詞字庫》(下簡稱《字庫》)。

《字庫》絕對是一件實用及有參性價值的網上工具,尤以其查閱方便,筆者最為滿意。不過《字庫》,正如所有字詞典,即使有多大參考價值,我們亦不能視為金科玉律。因為其中所載內容,或因時有別,致資料與現實有段距離。

回覆謂:讀音是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之「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這點不壞,《字庫》是一個頗佳的出發點。

回覆又謂:根據該字庫,「雛」之音節為「co4」,讀「鋤」,而音節「co1」(「初」)是「鋤」的異讀字

陳述事實,無可置疑。

回覆是有此論:故節目內出現「雛」一字時,本台配音組均讀「鋤」。

問題大矣。無綫回覆謂「雛」讀〔鋤〕,而〔初〕是異讀,故讀〔鋤〕。即該台見〔初〕乃「異讀」,故不取。

或曰:異讀者,異於正讀者也;凡異讀固不取,何謬之有?

且看《字庫》對所謂「異讀」,如何處置。根據該字庫凡例,異讀字即「其讀音之變化並沒有構成字義之別。例如「曙」字,分別被注上[cyu5]、[syu5]和[syu6]三個不同的讀音,但基本意義不變。」

再看配詞原則:

「異讀字」– 我們會挑選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配詞。所謂「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指直至目前,在我們使用的資料中,最多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以「曙」字為例,在[cyu5]、[syu5]和[syu6]三個注音中,有三個音韻學家注上[cyu5],兩個注[syu5],一個注[syu6],因此詞例只配在[cyu5]一欄,而在其餘兩欄的備註中註明是「曙cyu5的異讀字」。

即網頁是以「最多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作為配詞原則,該讀音以外的,就是「非異讀」。

必須留意,所謂「最多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該網頁已言明,是據「直至目前」「我們使用的資料中」而言。配詞原則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段:

我們必須提醒使用者,所謂「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一個統計概念,而非價值評判。我們無意抹煞任何音韻學家的研究成果和意見,相反,我們為每一個讀音提出根據,希望使用者能夠明白自己所讀之音是否廣為音韻學家認同。

但電視台好權威,筆者亦曾翻查字典,再將先前所得結果總結如下:

〔初〕音有以下出處:

  1. 《廣州話、普通話雙音對照漢語字典》,饒秉才編(1985)
  2. 《香港小學生中文詞典》,明華出版公司(1988 )
  3. 《商務新詞典》,1989、《商務新字典》(1991)
  4. 《中華新字典》,1982 / 《中華新詞典》,劉扳盛編(1993)
  5. 《朗文中文新詞典》(第二版)(2001)
  6. 《廣州話正音字典》,詹伯慧主編(2002)
  7. 《廣州話、普通話速查字典》,曾子凡、溫素華編(2003)
  8. 《中文多用字典》,張丹編,1984
  9. 《常用字廣州話異讀分類整理》,何國祥,1994(〔初〕音為建議讀法)
  10. 《粤音檢字表(二版)》,1996
  11. 李卓敏(《粤語審音配詞字庫》)
  12. 范國(《粤語審音配詞字庫》)

還有:

  • 陳永明教授指出:「正音原則應該是服從當時絕大多數的讀音…雛讀成鋤或初,只是陰平與陽平的分別而已。」
  • 《正音正讀縱橫談》中支持正音人士對於有人反對「雛」須讀〔鋤〕,表示此音「有爭議」故不討論。
  • 《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載 11 個方言點中包括廣州有 9 個〔初〕與〔雛〕同音,其餘〔初〕、〔鋤〕、〔雛〕不同音;

而〔鋤〕音則有以下出處:

  1. 《中華新字典》,1982
  2. 《中文多用字典》,張丹編,1984
  3. 《常用字廣州話異讀分類整理》(〔鋤〕為非建議讀法)
  4. 黃錫凌(《粤語審音配詞字庫》)
  5. 周無忌(《粤語審音配詞字庫》)
  6. 何文匯(《粤語審音配詞字庫》)

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指的是讀書不可拘泥於書上所載,一味盲從。不是告訴大家書上所載可以不信,關鍵字是「盡」信。盡信書不如無書,即着大家「唔好信得咁盡」。

「由於政府並沒有對中文字之粵語讀音進行規範,故你所指出的讀音均為正確」,是暗指「你係冇錯,但我都啱」。

但事實明顯不過:問題,不在《粤語審音配詞字庫》,此字庫只是羅列資料,供人參考。問題出在無綫電視配音組那位搞「審音」的人。即使查《字庫》時,抱「異讀音不取」傾向,亦無問題,但絕不能一刀切。問題在於有人將一個網頁的有限資料,囫圇吞棗,自囿於「唯異讀字不選」,罔顧現實,強定一「標準」,是有此事。若選取適切讀音,只是上網查字、記下「非異讀字」、着令所有配音員跟從,這種完全不需用腦的事情,連小學生也做得來,甚至找個外省人,或外國人,亦勝任有餘。考慮到電視台聘人的學歷要求,若是一個以粤語為母語,且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定出此項僵化標準,則不可謂不是香港教育的悲哀。但也明白,有時很多人都身不由已,或為保飯碗,或為討好、附和某些人,不得已做一些乖於常理的舉動。不過,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電視台配音組正以一種機械式的方法取捨讀音,殊不足取。是以其配音節目,用僻音錯讀,並不足怪。我們當可以此怪音,引為笑柄,但亦必須提醒莘莘學子,以此為誡,觀看此台節目,得提高警覺,不必見一些明明有根有據而大眾採用、電視台偏要標奇立異的字音,便失去自信,盲目順從;家長教師亦得防此台配音節目,以僻音誤音妨礙子弟學習,致其脫節於現實社會。

例如「泊」字,若據《字庫》,「非異讀音」〔薄〕、另有〔伯〕、〔拍〕二音。據此台配音組「原則」,泊車,得讀〔薄〕車了;尼泊爾,一向慣讀為尼〔撲〕爾,連《字庫》也不收,更是錯誤,非讀尼〔薄〕爾不可了。家長們,你會讓你的子女這樣讀嗎?老師們,你會這樣教學生嗎?

再看看「彌」字吧,根據《字庫》,「微」、「尼」二音各有三個認可來源,僅一人有別。卻取「微」音,為之配詞,列「尼」音為「異讀」。根據電視台的「原則」,自然取「微」音,謂之合理。至於兩個字音 3:3 平手,為何《字庫》褒何(文匯)貶李(卓敏),不得而知。購字,4:4 平手,也是以 k- 為「非異讀」。

結束本文前,推薦大家讀一下《明報月刊》容若先生發表的文章及其作品,所費無幾但物有所值。2007年五月號《明報月刊》,談及「《粤音韻彙》的錯」,論及彌、糾、擴、購字等,不同意黃錫凌指粤人「讀錯」的論調,批評此舉實為「更改行之已久的粤語讀法」:

黃錫凌指粤音「實誤」,而「國音不誤」,顯示他復古與跟國語的關係。事實上,他正以古《廣韻》之系統之合於今國語者更改粤音。以上各例,包括「本讀 m 音」、「本來不送氣」,原來都是這個系統所標的音,但到粤人口中,早已改讀,故「賢者不免」。他忘記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陳第語)例如,擴不讀廓而讀鑛(礦),僧不讀生而讀增,糾不讀矯(即黃氏所謂讀九)而讀斗,以及彌、瀰、獼的讀音──由 m 聲母變為 n 聲母,是跟禰字轉讀──都已有幾百年;其他各例亦百年以上,早經約定俗成,殆亦「賢者不免」。雲南出產參三七,當地既稱滇七,又叫田七,可知滇田同音,非因諱改。一姓二讀,各有淵源,有粤甄姓讀因,乃是這一支的傳統,干卿底事而要改之?《紅樓夢》每多江淮官話(如揚州、南京方音),亦要粤音遷就乎?

黃氏立論,每多矛盾。他不許不送氣讀成送氣,慤在《粤音韻彙》竟標讀確,改變原來讀覺,正是把不送氣讀成送氣。他要復古音,卻不許星宿的宿字讀肅,要改讀秀。明人焦竑考證:星宿之宿,《韻略》音秀,誤也,宿是日月五星之次宿,以止宿為義。《陰符經》:「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以陸字押宿韻,可以為證。

《粵音韻彙》一九四一年初版,可知編書時正值南京政府「統一國語」,並全力打擊粤語(如禁拍、禁映粤語片),不知黃書的傾向是否與此有關?黴是霉的本字,黃氏竟標讀微(黴之國音讀來與微之粵音同),是搬國音作粤音。《粤音韻彙》的彙字,廣州音讀匯,而黃氏讀胃,顯得鄉音作怪。近年香港的電台、電視所「正」粤音,出錯頻頻,錯法正與黃氏同。內情如何?惟關心中文者正視之!

按彌、締、滇、糾、黴、彙字,《字庫》遵黃氏標音為「非異讀」,無綫概從之,將來此台當唸「字彙」如「自慰」(慰此處慣唸陽去聲,鮮有讀如「自畏」者)矣。

6/22 建伸閱讀。

2 關於 “無綫配音讀音取捨真相” 的評論

  1. 字虱怪

    無綫電視回覆
    根據該字庫,「雛」之音節為「co4」,讀「鋤」,而音節「co1」(「初」)是「鋤」的異讀字

    後來閣下評論時,似乎將兩者倒換了:
    問題大矣。無綫回覆謂「雛」讀〔初〕,而〔鋤〕是異讀,故讀〔鋤〕。即該台見〔鋤〕乃「異讀」,故不取。

  2. 無名

    語言發展應該考慮流行讀音,除有其他原因。而且香港政府要負責向市民公佈採納那個讀音,確立整個地區內的語言發音。

評論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