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語文雜誌

參考資料-《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

此載單周堯先生在《語文雜誌》第4期(1980年4月)所寫的《〈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供各位參考。

此文至今已近三十年。從文章末兩段,看今天的「正音」大軍,實在可嘆復可哀:

由於上述字典、韻彙的粵語注音跟實際的粵音有距離,而較接近傳統的反切,我們不禁懷疑這些字典、韻彙的粵讀到底是根據實際語音,還是根據中古的反切。語音是不斷演變的,古今字音不盡相同,也不必相同。我們似乎不必放棄已經約定俗成的語音來遷就古代的反切。如果字典中音只照顧古代的反切而不顧實際的讀音,那麼,它們的注音價值便不免大打折扣了。

較早期編纂的字典(例如《康熙字典》,書成於公元1716年)一般都用反切來注音,但不是人人都懂得怎樣用反切來拼音,而且這些反切大多是唐宋時代的產品,拼出來的音與現代的讀音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查檢一個字的粵語讀音,《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等仍是較方便而又可靠的工具;而改善這些韻彙、字期的注音,使它們更準確、更切合這個時代,也就成為目前當急之務了。

參考資料 – 粵方言字音的訂音問題

在此提供饒秉才先生的《粤方言字音的訂音問題》供各位參考,原載《語文雜誌》第5期(1980年8月)。本想將文章打出方便儲存及供搜尋器索引,惟筆者正事纏身,此文涉及的標音無論照原文打出還是先作轉換均得費一番功夫,只好暫時擱置,在此致歉。

(按圖放大)

(筆者既偏向「從嚴」派,塑字今時今日仍認為應讀〔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