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書目錄
拙作《解‧救‧正讀》電子書,定稿至今,倏忽之間,已逾一載。特此敬告諸君,拙著印刷版本亦已付梓,短期內應在書局有售。乘此機會,容我略陳出版因由,以及印刷電子兩版之別。
半年前,潘國森先生建議我將《解‧救‧正讀》一書出版。對此建議,筆者頗感意外--若說我從來沒有「出書」打算,是自欺欺人;問題是,只要想到「我有甚麼資格出書?」這一問題,出書念頭,即一掃而空。
不過,在我整理書本內容期間,漸漸覺得,若不考慮「資格」問題,單論內容,出版此書,仍有一定意義。《解‧救‧正讀》圍繞三個「正讀」重點:(一)何文匯「正讀」問題、(二)傳媒如何看待「正讀」問題,以及(三)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正讀」問題。理論上,它們各不相干;事實上,三個問題環環緊扣,互有牽連。本書從這三個視角出發,引申出以下討論:
(一)「正讀」的定義問題;
(二)何文匯「以《廣韻》定正讀」的問題;
(三)社會上對「正讀」問題蔽於一偏的問題;
(四)傳媒利用社會不明「正讀」真象,以「正讀」、「社會責任」一類名目廢去實際流通讀音,製造讀音混亂,以樹立正面形象的問題。
「正讀」問題的誤解,對學界以至社會,影響尤深。雖然令作者「扚起心肝」查找正讀真象的源頭--電視台配音部門的字音改讀--已是五六年前的事,書中好些內容,已屬「趣味舊聞」,惟所引用之學者觀點,很多依然不為人知。所以今時今日,出版本書,相信仍合時宜。
既然如此,橫豎「洗濕咗個頭」,內容已備,遂決定試試「處女下海」。
印刷版並非直接拿電子版檔案印出來就算。原書頗有不盡人意之處,加上電子版文檔本來就不是為印刷而製,付印之前,無論如何都要重排一次。既如此,又跟自己說,反正省不了多少工夫,不如就以「出版」為目的,做一次修訂吧。
於是,筆者攞苦嚟辛,展開了漫長的工餘時間修訂工作。當中過程恕不一一細表,但修訂重點是在(一)刪減字數和(二)削除過份學術性的內容上着手。這都是基於目標讀者群而做的改動。
電子版原書分成兩大部份,上半部份是商榷限用《廣韻》的問題,理論性較重;下半部份則集中議論個別字音的異讀問題,實用性較大,對照香港現況,相信也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印刷版大致沿用此一格局,上半部見於第二、三、四章,下半部則在第六、七、八章,字數比電子版減少了二萬餘字。
實體書改動最大的部份,是有關上半部討論「正讀」問題的篇幅。看過電子版的讀者再看印刷版,應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電子檔相關部份以彷專欄形式撰寫,本意是減低每個重點所佔篇幅,降低閱讀難度,壞處是結構較鬆散,很多論點不能一氣呵成。印刷版決定改用章節形式,緊扣論題之餘,亦避免浪費紙張。與漢語音韻學有關的環節,實在不宜佔太多篇幅,所以盡量削繁就簡,只保留對全書論題有影響的部份,亦盡量避免在一些問題上岔得太遠(加上自己並非專家,惟恐講多錯多,無關宏旨的,不如從略)。這可以令上半部份兩章的內容更加集中:何博士要人跟《廣韻》,第三章就以《廣韻》論《廣韻》,順帶指出語言變化;何博士叫人查字典,第四章就以字典論字典,兼論從切從眾和學術界意見。目的就在《廣韻》、規律至上、查字典、約定俗成等觀點,指出:「何氏音讀」並非不容置辯的真理,傳媒看待字音問題,不應盲目「從何(文匯)」、「從古」。
至於第二部份對個別字音的討論,講的是字音的「對錯」問題,傳媒、社會盲目「正音」問題,一些學者在大氣電波唯何文匯是從問題,和何文匯對韻書取捨由心、一言堂的問題。這一部份的改動則較少,只是調整了一些排序,和補充若干內容。電子版原書在編撰單字讀音比較表時,有不少疏漏,這次責任所在,花了不少時間核實資料,改正混亂之處。
而貫穿全書、與電子版的最大分野,就是印刷版的粵語標音由IPA改為粵拼。這無可避免會犧牲了全書音標的「統一性」,不過我想對大多數讀者而言會有較大「親和力」,畢竟真要用到IPA的場合不多。
大概我算是較傳統的一代,出版實物書與上載電子書在意義上迥然不同,壓力尤大。雖說現今改版比起以前已方便不少,但畢竟印刷品白紙黑字,稍有不慎出了差錯,潛在的不良影響依然甚巨。電子版上線之後,筆者未敢懈怠,閒時不時重閱,修正別字、理順文句,以為已經頗為完善。直到剪裁印刷版的內容時,才驚覺原來電子版的疏漏比想像中多很多。自此即戰戰兢兢,不敢輕率大意,對每筆資料詳加核實,校勘再三。今終於定稿,仍未敢說已臻完美,只希望不要錯得太多,不致誤人子弟,於願足矣。本書之最新勘誤表已載於(並請見《解‧救‧正讀》網站。
拙作出版,作者希望能達到以下目的:
(一)平反「約定俗成」觀念、與實際讀音相同的字詞典標音
市面粵音書籍,教「正讀」的,多循所謂「有根有據」的立場,去證實一個字的「正讀」為何。至於反對的,一般來說,都是以讀音「約定俗成」為由。兩者以乎是水火不容,一方喊着「有根有據」,一方喊着「約定俗成」,互丟雞蛋,爭論不休。大眾看在眼裏,不免以為兩邊勢不兩立:要「約定俗成」,就變成「冇根冇據」。
本書希望填補這一空隙,讓讀者對「約定俗成」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面貌,希望能改變時下社會將「約定俗成」當成洪水猛獸的偏頗見解。
(二)將(何文匯以外的)學者意見帶入社會
何文匯將他認可的讀音稱為「正讀」,著作在書店流通,又夥同中大學者主持節目宣傳他自己的「正讀」,「權威」形象,深入民心。社會大眾一想尋找有關「粵音正讀」資料,很自然就會到書局「語言學習」專櫃找他們的著作。但實際上,何文匯的著作,只能算是對「粵音正讀」問題的一家之見。他不反映社會多數人的主張,這不難理解;他不反映學術界多數人的看法,這對很多人來說卻很新鮮。
筆者在書中的觀點,並非個人精闢獨到之見,很多語言學者早就講過了。只是,這些學者的意見,不盡是以普及讀物形式,出書發表,而見諸各家報章、學術期刊、語言學論著等。他們亦不如何文匯或一些中大學者般,坐擁傳媒優勢。他們的意見,一般大眾未必能輕易得知。結果就是,公眾多數只會知道何文匯一派的想法,然後以偏概全,以為這是學術界的想法,以為這是社會的普遍看法,甚至以為他們講的就是真理。本書將這些可能鮮為人知的學者見解帶入公眾,期望填補這個「真空」,從而起到平衡作用。
(三)彙整讀音論據,作一歷史紀錄
近年,一講到正讀問題,把持「正讀」二字去「大」人者屢見不鮮。但對於正讀是甚麼,很多人都莫衷一是。其實,一些字的讀音,學術界時有討論,只是傳媒、公眾昧於事實,對學者討論甚至字詞典收音趨勢一無所知。
何文匯博士出版專書,教人「正讀」,原因是很多人不查字典而又讀錯字音。現在社會的風氣則是,很多人依然不查字典,卻常將「正音」二字掛在口邊,用「正音」這個無敵理由替一些稀奇古怪的讀音護航,壓下其他反對聲音。本書論證讀音時,彙集了不少字詞典的注音,在市面應絕無僅有。由此大家可以見到好些所謂「錯讀」,其實多年來已為不少字詞典所接受。
期望歸期望,世界上「理想與現實」總有一段距離。上述三點,能夠實現多少,不敢預料。不過,筆者沒有財力物力,只靠人力,既已洗濕個頭,就去馬吧!
修訂之時,本欲將印刷版頁數壓至350頁左右。書成,內文頁數約360頁,已經「爆錶」。當中很多內容,原想多作補充,亦因不想越寫越長,惟有忍痛捨棄。職是之故,與書中主題無關的個人感受,只好長話短說,以免浪費寶貴篇幅;此一出版感言,於網誌發表,作為本書介紹,亦頗為合適。
《解‧救‧正讀》印刷版由心一堂出版,售價 $98,各大書局有售。最後不免俗講句,希望大家支持,在此謝過。
【或有人會關心印刷版出現後,電子版何去何從,又或者印刷版會否提供PDF下載。首先,印刷版既是「賣街」書籍,自然須照顧出版社合理回報,因此印刷版內容不會提供免費下載,這一點請諸君明察。現時的電子版本則如常提供下載,不過將易名為《解‧救‧正讀(初稿)》,印刷版則視為定稿,方便識別,而內容當以印刷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