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解救正讀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下簡稱《字庫》)是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開發的粵音查詢服務,自2003年投入服務,使用者不計其數。

拙作《解.救.正讀》討論了近年由學者提倡、傳統推波助瀾下,香港人所面對的粵讀問題。不過,對於《字庫》這個大眾日常查證字音的工具,書中幾乎沒有觸及。這主要是因為:

  • 拙作集中討論「電視台正音」和「何文匯正讀」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欲岔得太遠;
  • 大家看罷本書,再比較《字庫》提供的讀音,對這個網站提供的讀音跟現實的差距,應該心中有數;
  • 《粵庫》只是提供四書的讀音作參考,算是「二手」而非「一手」資料。就算要探討,一般都會研究其源頭——即四本工具書——所提供的讀音,而不是引用者。(我懷疑,這也是鮮有學術文章探討《粵庫》取音的原因。)

不過,這個網站肯定影響了不少人對使用字音的判斷。更大的問題是,不少人似乎誤解了網站所提供讀音和一些術語的用意。我就不止一次在發表有關字音的評論時,被一些人拿《粵庫》的「配詞音」批評我的說法錯誤(這情況甚至會在我已經舉出大量字典作憑證時發生)。因此,數年前我已經有寫文章探討《粵庫》字音的想法,甚至已經從《粵庫》網站蒐集讀音資料。但因生性疏懶,私事羈纏,還有種種原因,寫文一事,最後還是束之高閣。

至2015年,《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TOPick新聞網站刊登文章,將《粵庫》的「異讀字與否」當成「錯讀與否」來「教導」大眾「正音」。及2016年8月,又有TVB報幕員羅山將「朽」改讀『柚jau2』。種種跡象顯示是《粵庫》影響使致。這令我又燃起寫文章探討《粵庫》注音的意念。這一年多時間,斷斷續續,終於完成這篇《〈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可以說,TOPick兩篇「離晒譜」的文章和羅山「離晒譜」的改讀,促成了本文的誕生。

拙文一則嘗試分析《粵庫》的審音取態,二則列舉「配詞音」跟日常讀音的差距,供使用者參考。以下是一些關於此文的題外話:

  • 本想以《解.救.正讀》「附錄」形式,仿照原書格式排版,但因字數和製表空間等掣肘,最後還是決定以獨立篇章發表。
  • 2014年,《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後繼者《漢語多功能字庫》公佈,本文仍在龜速寫作中,幾乎未面世已過時。好在兩個網站的收音差異不大。本文仍以《粵庫》為研究對象,但在附錄會列舉兩者相異之處。
  • 冠以「初稿」之名,主要是因為第四節的內容主要經電腦分析得來。雖然在寫作其他章節而用到這一節的資料時,會對再檢查一次引用資料的準確性,但因時間所限,無法對這些資料作一次詳細覆檢(否則以我的速度,明年也未必能寫完本文)。當然,既然選擇發表,自是相信當中假使有錯,也屬小錯而不影響全文結論。這個「初稿」就當我在「戴頭盔」吧。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審音原則和配詞音與實際讀音的差異》全文以補充參考形式放在《解.救.正讀》網頁讀者也可按此直接下載。歡迎高明賜正。

《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修訂版已經有售

各位,很久不見,又是廣告時間。倒不是有新作面世,而是拙著《解‧救‧正讀》修訂本已經出版,各大書局有售。 《解‧救‧正讀》初版發售至今已逾一寒暑。是次再版,並無大幅改動,修訂後各章所佔頁數相同,僅個別小節或會有一頁之差。至於箇中變更,可分為書名、校正、改善、增訂四環。茲舉述如下。

書名

  • 書名的變更可能是此一修訂版最顯眼之處(一笑)。原版書名《解‧救‧正讀》,沿自2011年發表的電子文稿,未作更易。印刷版發行之後,出版社認為,書本會在多地發行,而「解‧救‧正讀」一名,不夠清晰,建議更改。但我不想改動書名,遂在原書名後加上副題,是為《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如是者,拙著專論香港粵讀問題之旨明矣。
  • 易言之,大家憑封面書名之副題,即可知道書架上的是否最新修訂版本

new_book_cover

 校正

  • 悉數改正初版之錯別字和遺漏。
  • 修改或重寫原版寫得不夠好或不夠清晰的文句,以求達意。

改善

  • 將一些初版後始發現之粵音資料,補進內文,以增說服力。之前網誌所載《道字典》所收的「時間」讀音是為一例。
  • 原版引文字體稍嫌過小,再版時將之調整,使閱讀時更舒服。

增訂

  • 《解‧救‧正讀》印刷本係由2011年發表的電子文稿修訂而成。文中批評何文匯「正讀」時,以一些何氏不承認的「錯讀」為例,附上字典注音,供讀者斷是否合理。不過,其中一些「錯讀」,他已在2012年的《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中予以承認。一些字音的來源參照頁碼跟前兩版亦不盡相同。筆者在同年着手《解‧救‧正讀》印刷版編纂工作,未知此事,故書中之引例,悉依前本。倘修訂本仍對此視若無睹,固然不妥;但若要將此一改變整合原稿,大幅重寫勢難避免,而先前所做之校訂工夫,恐付諸流水。思前想後,決定原文資料不作更易,但在此修訂本另起一章,是為「修訂版補記」,對《粵音正讀字彙》第三版與前兩版之差異,略加介紹。如此亦可凸顯「正讀」是否應該「千古不移」的問題。
  • 我也順道在「修訂版補記」補上這年間發生的「正讀」消息,包括又發現無綫電視配音組兩個不從字典、不從大眾卻涉嫌「從何」的古怪讀音,例如之前網誌提及的「氰」字。「修訂版補記」共15頁。

筆者期望以上改變能令拙作盡善盡美。據我所知,此書已經「見街」,三聯、商務、大眾等書局有售。《解.救.正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仍由心一堂出版,售價 $98。 更多資料請參閱本書網站 http://www.savepropercantonese.com/

題外話

  1. 讀者或會對版次有疑問,因為修訂版版權頁的版次寫着「二零一四年四月修訂版」,而我卻到現在才撰文介紹。查此書書稿在四月已經交付印刷,但因為一些原因,致印期延誤,今月始「派街」發售。
  2. 寫作此書時,筆者興起了為一些罕見粵音文獻數碼化並製作檢索網站之念,是有《道漢字音》、《初學粵音切要》及《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查詢系統。最近筆者成立《粵音資料集叢》,增補資料(目前新增《道字典》和《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二書),並提供綜合查詢功能,查一字即知各書收音情況。歡迎使用、指教。

何文匯御准:雛字終於可以讀[初]

長期讀友應會知道,筆者注意到無綫配音組改讀字音鬧劇,始於他們在2006年12月底首播之《聖鬥士星矢冥王十二宮篇》將「冥」讀[明]。這齣動畫是OVA,集數不多,2007年初播映完畢後,由另一齣動畫《火影忍者》接力。配音組在這套動畫再用怪音,將角色名稱「雛田」讀成「鋤田」,一聽還以為是唐伯虎唸「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嚴重影響溝通。此後,我對無綫電視以所謂「教育下一代」之華麗包裝起為他們起用之一系列問題讀音護航極感不滿,才決心一查究竟這「正音」到底是甚麼回事。結果發現,這些所謂「正音」,初時聽落嚇一跳,查完就知得啖笑。事關這個[鋤]音,

  1. 是一個在28本字典中,只有12本有收的讀音。至於[初]音,則有25本字典收錄;
  2. 《正音正讀縱橫談》(約1994)中早已有人質疑這個[鋤]音用來溝通會出現障礙;
  3. 陳永明在《中文一分鐘》(約1998)早已指出既然大多數人讀[初],便不必跟從字典讀[鋤](這裏的「字典」指收錄傳統反切音的字典,因為其時現代字典收[初]音者已佔多數);
  4. 由香港大專院校學者審音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1990)早將[初]列為「建議讀音」;
  5. 只收錄[初]音的字典中,還包括2004年出版、粵港澳三地學者審音的《廣州話正音字典》。

在發現他們使用[鋤]這個在現代除了何文匯以外沒多少學者堅持的讀音後,我立即去信該台,期望他們重新審視讀音取向。陳明有關「正音」定義、字典取音等等問題後,他們的回覆大約就是:你讀[初]係冇錯,但我哋讀[鋤]都好啱,因為有根據。如此天下無敵,恐怕講多嘥氣。

繼續閱讀

《解‧救‧正讀》印刷版出版感言

bookcoverright

下載本書目錄

拙作《解‧救‧正讀》電子書,定稿至今,倏忽之間,已逾一載。特此敬告諸君,拙著印刷版本亦已付梓,短期內應在書局有售。乘此機會,容我略陳出版因由,以及印刷電子兩版之別。

半年前,潘國森先生建議我將《解‧救‧正讀》一書出版。對此建議,筆者頗感意外--若說我從來沒有「出書」打算,是自欺欺人;問題是,只要想到「我有甚麼資格出書?」這一問題,出書念頭,即一掃而空。

不過,在我整理書本內容期間,漸漸覺得,若不考慮「資格」問題,單論內容,出版此書,仍有一定意義。《解‧救‧正讀》圍繞三個「正讀」重點:(一)何文匯「正讀」問題、(二)傳媒如何看待「正讀」問題,以及(三)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正讀」問題。理論上,它們各不相干;事實上,三個問題環環緊扣,互有牽連。本書從這三個視角出發,引申出以下討論:
(一)「正讀」的定義問題;
(二)何文匯「以《廣韻》定正讀」的問題;
(三)社會上對「正讀」問題蔽於一偏的問題;
(四)傳媒利用社會不明「正讀」真象,以「正讀」、「社會責任」一類名目廢去實際流通讀音,製造讀音混亂,以樹立正面形象的問題。

「正讀」問題的誤解,對學界以至社會,影響尤深。雖然令作者「扚起心肝」查找正讀真象的源頭--電視台配音部門的字音改讀--已是五六年前的事,書中好些內容,已屬「趣味舊聞」,惟所引用之學者觀點,很多依然不為人知。所以今時今日,出版本書,相信仍合時宜。

既然如此,橫豎「洗濕咗個頭」,內容已備,遂決定試試「處女下海」。

印刷版並非直接拿電子版檔案印出來就算。原書頗有不盡人意之處,加上電子版文檔本來就不是為印刷而製,付印之前,無論如何都要重排一次。既如此,又跟自己說,反正省不了多少工夫,不如就以「出版」為目的,做一次修訂吧。

於是,筆者攞苦嚟辛,展開了漫長的工餘時間修訂工作。當中過程恕不一一細表,但修訂重點是在(一)刪減字數和(二)削除過份學術性的內容上着手。這都是基於目標讀者群而做的改動。

電子版原書分成兩大部份,上半部份是商榷限用《廣韻》的問題,理論性較重;下半部份則集中議論個別字音的異讀問題,實用性較大,對照香港現況,相信也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印刷版大致沿用此一格局,上半部見於第二、三、四章,下半部則在第六、七、八章,字數比電子版減少了二萬餘字。

實體書改動最大的部份,是有關上半部討論「正讀」問題的篇幅。看過電子版的讀者再看印刷版,應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電子檔相關部份以彷專欄形式撰寫,本意是減低每個重點所佔篇幅,降低閱讀難度,壞處是結構較鬆散,很多論點不能一氣呵成。印刷版決定改用章節形式,緊扣論題之餘,亦避免浪費紙張。與漢語音韻學有關的環節,實在不宜佔太多篇幅,所以盡量削繁就簡,只保留對全書論題有影響的部份,亦盡量避免在一些問題上岔得太遠(加上自己並非專家,惟恐講多錯多,無關宏旨的,不如從略)。這可以令上半部份兩章的內容更加集中:何博士要人跟《廣韻》,第三章就以《廣韻》論《廣韻》,順帶指出語言變化;何博士叫人查字典,第四章就以字典論字典,兼論從切從眾和學術界意見。目的就在《廣韻》、規律至上、查字典、約定俗成等觀點,指出:「何氏音讀」並非不容置辯的真理,傳媒看待字音問題,不應盲目「從何(文匯)」、「從古」。

至於第二部份對個別字音的討論,講的是字音的「對錯」問題,傳媒、社會盲目「正音」問題,一些學者在大氣電波唯何文匯是從問題,和何文匯對韻書取捨由心、一言堂的問題。這一部份的改動則較少,只是調整了一些排序,和補充若干內容。電子版原書在編撰單字讀音比較表時,有不少疏漏,這次責任所在,花了不少時間核實資料,改正混亂之處。

而貫穿全書、與電子版的最大分野,就是印刷版的粵語標音由IPA改為粵拼。這無可避免會犧牲了全書音標的「統一性」,不過我想對大多數讀者而言會有較大「親和力」,畢竟真要用到IPA的場合不多。

大概我算是較傳統的一代,出版實物書與上載電子書在意義上迥然不同,壓力尤大。雖說現今改版比起以前已方便不少,但畢竟印刷品白紙黑字,稍有不慎出了差錯,潛在的不良影響依然甚巨。電子版上線之後,筆者未敢懈怠,閒時不時重閱,修正別字、理順文句,以為已經頗為完善。直到剪裁印刷版的內容時,才驚覺原來電子版的疏漏比想像中多很多。自此即戰戰兢兢,不敢輕率大意,對每筆資料詳加核實,校勘再三。今終於定稿,仍未敢說已臻完美,只希望不要錯得太多,不致誤人子弟,於願足矣。本書之最新勘誤表已載於(並請見《解‧救‧正讀》網站

拙作出版,作者希望能達到以下目的:

(一)平反「約定俗成」觀念、與實際讀音相同的字詞典標音

市面粵音書籍,教「正讀」的,多循所謂「有根有據」的立場,去證實一個字的「正讀」為何。至於反對的,一般來說,都是以讀音「約定俗成」為由。兩者以乎是水火不容,一方喊着「有根有據」,一方喊着「約定俗成」,互丟雞蛋,爭論不休。大眾看在眼裏,不免以為兩邊勢不兩立:要「約定俗成」,就變成「冇根冇據」。

本書希望填補這一空隙,讓讀者對「約定俗成」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面貌,希望能改變時下社會將「約定俗成」當成洪水猛獸的偏頗見解。

(二)將(何文匯以外的)學者意見帶入社會

何文匯將他認可的讀音稱為「正讀」,著作在書店流通,又夥同中大學者主持節目宣傳他自己的「正讀」,「權威」形象,深入民心。社會大眾一想尋找有關「粵音正讀」資料,很自然就會到書局「語言學習」專櫃找他們的著作。但實際上,何文匯的著作,只能算是對「粵音正讀」問題的一家之見。他不反映社會多數人的主張,這不難理解;他不反映學術界多數人的看法,這對很多人來說卻很新鮮。

筆者在書中的觀點,並非個人精闢獨到之見,很多語言學者早就講過了。只是,這些學者的意見,不盡是以普及讀物形式,出書發表,而見諸各家報章、學術期刊、語言學論著等。他們亦不如何文匯或一些中大學者般,坐擁傳媒優勢。他們的意見,一般大眾未必能輕易得知。結果就是,公眾多數只會知道何文匯一派的想法,然後以偏概全,以為這是學術界的想法,以為這是社會的普遍看法,甚至以為他們講的就是真理。本書將這些可能鮮為人知的學者見解帶入公眾,期望填補這個「真空」,從而起到平衡作用。

(三)彙整讀音論據,作一歷史紀錄

近年,一講到正讀問題,把持「正讀」二字去「大」人者屢見不鮮。但對於正讀是甚麼,很多人都莫衷一是。其實,一些字的讀音,學術界時有討論,只是傳媒、公眾昧於事實,對學者討論甚至字詞典收音趨勢一無所知。

何文匯博士出版專書,教人「正讀」,原因是很多人不查字典而又讀錯字音。現在社會的風氣則是,很多人依然不查字典,卻常將「正音」二字掛在口邊,用「正音」這個無敵理由替一些稀奇古怪的讀音護航,壓下其他反對聲音。本書論證讀音時,彙集了不少字詞典的注音,在市面應絕無僅有。由此大家可以見到好些所謂「錯讀」,其實多年來已為不少字詞典所接受。

期望歸期望,世界上「理想與現實」總有一段距離。上述三點,能夠實現多少,不敢預料。不過,筆者沒有財力物力,只靠人力,既已洗濕個頭,就去馬吧!

修訂之時,本欲將印刷版頁數壓至350頁左右。書成,內文頁數約360頁,已經「爆錶」。當中很多內容,原想多作補充,亦因不想越寫越長,惟有忍痛捨棄。職是之故,與書中主題無關的個人感受,只好長話短說,以免浪費寶貴篇幅;此一出版感言,於網誌發表,作為本書介紹,亦頗為合適。

《解‧救‧正讀》印刷版由心一堂出版,售價 $98,各大書局有售。最後不免俗講句,希望大家支持,在此謝過。

【或有人會關心印刷版出現後,電子版何去何從,又或者印刷版會否提供PDF下載。首先,印刷版既是「賣街」書籍,自然須照顧出版社合理回報,因此印刷版內容不會提供免費下載,這一點請諸君明察。現時的電子版本則如常提供下載,不過將易名為《解‧救‧正讀(初稿)》,印刷版則視為定稿,方便識別,而內容當以印刷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