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正語音

正音令人驚窒

「驚蟄」,大家都讀驚〔直〕,向無爭議。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網站論壇有網友提到,3月6日港台《開心日報》,有主持人無視此傳統,將此詞讀成驚〔窒〕。網上重聽,另一主持人亦被「嚇窒」:

車:你今早說「驚〔窒〕」,我立時「窒一窒」,心想林超榮你不是吧,幾十年來都說驚〔直〕,怎麼忽然說驚〔窒〕?原來中大教我們,「正音」應該讀〔窒〕。
林:當然啦,何文匯博士要唸古音嘛。
車:但我打電話問鍾大哥,問他如果我們繼續說驚〔直〕,可以嗎?大哥說沒問題,因為普遍市民已接受驚〔直〕這個說法。
林:所以我便 multi-channel,我昨天便讀驚〔直〕,今天讀驚〔窒〕…

好一個 multi-channel,筆者即刻想起歐陽偉豪博士說,要教書、做節目、突出自己,便說「時奸」,日常生活,便說「時澗」,兩者可以並存。 本來,字音通行至此,字典不收,應是字典的責任。現在何文匯在舊坑挖古音,謂之「正音」,無論這個音有沒有人用,只要他說這是「正音」,一些人便可以奉迎跟風,其他人亦不能說他讀錯音,令人羡慕。

不過,根據《廣韻》,蟄字,直立切。依切音,蟄字,應該讀〔閘〕。何文匯認為,我們將此字讀成〔窒〕,是「有習非勝是趨勢」的「語音」,即是說,一來〔閘〕音未被淘汰,可以還原;二來仍以此為「正音」,於是日常讀書,我們不應讀驚〔直〕,不應讀驚〔窒〕,而是讀驚〔閘〕,只在口語勉強容許讀成〔窒〕,問你死未。本來一字一音,現何教主一個「正音」,造成一字三音,此林超人謂 multi-channel 也,歐陽博士謂「可以並存」也。

至於節目中,車淑梅提及的「鍾大哥」,乃係資深廣播人鍾偉明。何文匯未允許我們讀驚〔直〕,他竟然說可以讀「直」,皆因這個讀音,普遍市民已接受。在何文匯眼中,鍾先生可能又是那些「希望一己錯讀得到別人默許」之輩。

2009/3/19 更新: 亞洲電視《主播天下》網誌亦見有人詢問何解偏偏該台主播將驚蟄讀驚「窒」

亦想就此事亦多補幾句:此字說正讀是〔閘〕(zaap6) ,是否妥當?此字直立切,但「立」字,力入切。「入」,拼作 jap6,是「短A」音。事實上,「立」字本身的「正讀」確係「短A」音 [lap6],即口語「黐立立」那個「立」音,讀成〔蠟〕[laap6],其實已經不符原讀。換言之,蟄字依廣韻切音,實應讀 [zap6]。另外,「執」字讀 [zap1],與 [zap6] 只是陰入陽入的分別,「蟄」從「執」得聲,讀成 [zap6],更加「合情合理」,更加能顯示二者的對應關係。

於是,我們看到,原來以《廣韻》為正音,「蟄」字,應該讀 [zap6]。

但由於我們「讀錯」,變成了 [zaap6](襲、集、習本來亦應讀 [zap6],今「錯讀」成 [zaap6])。何文匯指這是「正讀」。

後來我們再「讀錯」,讀成 [zat6]。何文匯視為「口語讀音」。

事實上,現在我們驚蟄是讀成 [zik6]。這個音卻被一些人唾棄,說是「非正音」,要說回「正音」--在他們心目中,這個「正音」,即是〔窒〕 [zat6]。

容若前輩早前一句講得甚好:『懷有某種目的,故意改變讀音,甚至美其名曰「正音」,不惜引起混亂。這不僅不重視中文,而且在「玩」中文。』但實情是,港台和亞視帶頭搞事,雖有引起混亂之實,要開脫卻甚為簡單,只須搬出「字典有收」四字,便可繼續感覺良好地透過大氣電波宣傳他們那些「正音」。

《商務新詞典》(1993年縮印本及「全新版」)、《廣州話標準音字彙》、《朗文中文高級新辭典(第二版)》、《中華新字典(全新修訂版)》及《香港小學生中文詞典》均有收載〔直〕這個讀音。

而關於「驚蟄」一詞,網上找到一筆資料。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卷下:「驚又作『惊』,省左旁『忄』作京;「蟄」、「直」音近。從筆之便,甚可笑也,『驚蟄』化為『京直』矣。」意指當時有人以其音近,將「驚蟄」寫成「京直」。則若「蟄」讀「直」音真源自「京直」一詞,卻也淵源甚古,非港人幾十年間「讀錯」。則就算堅持「蟄」要讀〔窒〕,「驚蟄」以驚〔直〕作為專詞專讀,又有何不可。

蓋字不能讀"概"?

聽過電視台忽然將「覆蓋」、「遮蓋」、「掩蓋」之類的「蓋」字,都讀成[goi3]。根據何文匯《粵音正讀手冊》p.114,蓋,「正讀」為 [goi3],「有習非勝是傾向的語音」為 [koi3]。這又是「送氣與不送氣音」的問題。

可是我們粤語,讀 [goi3] 和 [koi3],分工其實頗為明確,送氣的 koi3,並沒有「習非勝是」地取代原有 goi3  音。

蓋,作動詞用,覆蓋、遮蓋、掩蓋、蓋章、蓋印、蓋棺論定、鋪天蓋地,均讀送氣的 koi3。

作名詞用,汽水蓋、樽蓋、頭蓋骨、天靈蓋,則讀不送氣的 goi3。

聽到作動詞用的蓋字讀成不送氣,自然覺得彆扭。

此即筆者覺得,所謂「正語音」,實不能反映一個字音在現實中的使用情況。因為 [goi3] 與 [koi3] 並非互換關係,如果有人以為讀 [koi3] 也勉強可接受,便將樽蓋讀樽 [koi3],便不符現實使用情況了。

有趣的是,何文匯在其港台節目堅持「覆蓋」要讀「[阜]蓋」,惟讀「蓋」字時,也說:「蓋( goi3)…或者  koi3。」可見電視台真的「走在最前」。

硬要將「覆蓋」、「遮蓋」、「掩蓋」都要讀 [goi3] 的人,固然不倫不類,也令原本根據字義而用的字音混亂起來。

注:概、溉甚至丐字,根據何氏古讀,都是讀 g 聲母才算正確;讀送氣的 [goi3] 是「習非勝是」。惟此三字早已不讀 g 聲母,此點應無異議。

何需外救?

拙著《解。救。正讀》討論「構、購」讀音問題,歡迎下載查閱。

g- 與 k- 這對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根據何氏正讀規律,昆蟲,正讀™是〔軍〕蟲,不是〔坤〕蟲;衣襟,正讀™是衣〔今〕,不是衣〔衾〕。只是這些字尚未遭傳媒正音者毒手。另外該正讀™,對從「冓」聲的「溝」與「購、構」採雙重標準,前者 g 聲母為「古音」而 k 聲母為「今音」故可讀 kau1,後兩者 g 聲母為「正讀」而 k 聲母為「錯讀」故只可讀 kau3,否則就是讀錯。此事潘國森先生早已指出(《廣府話救亡》p.274)。筆者亦曾討論此字。月前廣播界最熱鬧的大事就是數碼廣播。啟播之前,一日經過大型電器舖,忽然電視傳出聲音,說:「翡翠台外救節目!」一聽,噴飯。

雖然現時無綫的劇集質素屢受年輕一輩詬病,不過收視仍不差,對電視台應沒有甚麼壓力,居然要向「外」求「救」,還要明言是「外救」節目?即是變相承認自己出產的節目不濟?莫非撰稿員吃了豹子膽?還是誠實豆沙包?

抬頭一看,電視字幕打破了我的妄想,原來電視上放的,是節目預告,介紹數碼廣播啟播後,將會放映的節目,包括「外購劇集」,不是外救。購字不敢說〔扣〕,估計因為一些正音人士說這個字只能〔救〕而不能〔扣〕,一〔扣〕便錯,高層一聲令下,電視台惟有拿自己開玩笑。

無綫最近推出了頗具歷史價值的 DVD,輯錄了由該台開台至今的香港大事回顧節目。除了回首當年,節目主持人的讀音亦可堪玩味。購和構,八十年代是讀〔救〕,不過九十年代,亦有讀成〔扣〕的例子,登時變得親切:

現在聽這十七年前的新聞報道員說「購買」、「構成」,只能嘆句「這麼近,那麼遠」。此音現在在新聞傳媒幾近絕跡,不知情者,可能還以為是與哪位高官名字撞聲,須避諱而遭禁,配音部亦救聲連連(文首的「外救節目」正是該台配音組傑作),民間卻繼續沿用可也,於是遇有訪問片段,即形成一大對比,此一現象,不可謂不奇特。

當然,必須指出,這不是單一電視台的事,彷彿電視新聞有自己一套「特定正音」。但果真如此,電視新聞的發音對這個社會的參考價值便會大減。

那麼廿一世紀,新聞報道員是否無人敢讀〔扣〕?倒也不是,不過可能真要經驗老到如伍晃榮,才敢突破禁令,以大家日常生活的讀音,為大家報新聞,而不被抽秤。當然,在正讀™學者眼中,伍先生是在「破壞中國文化」。

還有甚麼問題?問題就在,即使博士們千萬個不願意,大家日常說成〔扣〕音,不容置疑。即使新聞報道員,又豈有例外?於是,報新聞被逼讀成〔救〕,一個不慎,讀「溝」字時又進行正讀™轉換,便會鬧出笑話:

嚴格來說,這位報道員是說「正讀」沒錯,如果所謂正音是根據廣韻而言。可惜的是,何文匯認為此音已作古,即何氏其實已不用此「正讀」,你讀 gau1,反而錯。客觀而言,即使字典有收 gau1 音,今時今日,這個音還是不宜再用;要用,留待用來與「正音派」溝通時再用吧。

新版《商務新詞典》的貓

「貓」這個字,真的是「連小學生都識讀」。不識字的,看到貓咪,也懂說這頭貓如何如何。「貓」,現在只有一個讀音,就是「maau1」,或「矛」字轉高平聲,或如字典以切音注:〔媽敲切〕。

獨何文匯博士一人異議:此字「正讀」 可以是〔苗〕,可以是〔矛〕,就是不能讀我們熟悉的〔maau1〕音。現在的音,是「習非勝是」云云。

當然,這是因為何博士認為,《廣韻》切出來的音,便是「正讀」,故在他的立場,判〔苗〕或〔矛〕為正讀,合情合理。不過別忘了,同一正讀,可以有所謂「本今音」、「正語音」。簡單來說,前者是「習非勝是致無法還原,故以今音為正讀」,後者是「習非勝是但尚未取代本讀,故仍將語音視為錯讀,應該更正」。

maau1.jpg

何氏將「貓」讀高平聲,視為「正語音」中的「語音」。就是說他認為,現在貓字,讀成〔矛〕或〔苗〕,仍然用於書面音或口語音中,而且應該「可改則改」,否則語音會「越來越混亂」。

何文匯看法獨特,但也不愁無人附和。盛九疇所編《商務學生字典》,既是由何文匯審音,便先列〔矛〕及〔苗〕音,才注 maau1,謂之「語」音。這和何氏《字彙》書立場一致。盛九疇另一本《現代中文詳解字典》更進一步,完全不收 [maau¹] 音,若有人據此學廣東話,開口「呢隻矛好得意」,閉口「你有冇養苗」,認真大整蠱。

苗矛二音,不單現代字典不收,連六十年代的《辭淵》也不見收載。

cat.jpg

早前容若批評過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縱有不少不切實際的字音,但「貓」字,只有一音,就是我們用慣講慣的 [maau1]。

貓字要讀矛讀苗沒有市場,不過故事未完。我年代的字詞典,對於「貓」一字,只有作名詞解的用法。新的字詞典,還有新收義項:一是「躲藏」,二是「彎曲」。二者均來自北方方言。在書店查過《朗文中文新詞典》、《中華新字典》、《中華新詞典》、黃港生編《商務新字典》、《廣州音字典》等均收此義,似是由貓隻習性引伸出來。當然,此用法在香港十分罕見。

值得留意的是,作動詞「彎曲」解、常用詞「貓腰」的「貓」,普通話讀第二聲,而非第一聲。但由於南方鮮見此用法,且貓字向來只有一音,上述各字詞典,凡收此義,亦標明普通話要讀第二聲,但粵音,仍與作名詞解的「貓」相同。

新版的《商務新詞典》,粵音主要照抄何文匯書,不過此字作名詞用時,仍只標 [maau1] 音。惟作動詞用時,卻有驚人之舉:此書編輯力排眾議,寫明凡用作北方方言「彎曲」解時,粵音竟然要讀〔矛〕

新版《商務新詞典》獻新猷,貓字「忽然破讀」!普通話讀成上聲,粵語要高平轉陽平?是覺得普通話要破讀粵語便要跟?還是貓字要讀矛讀苗沒有市場,但有人不肯放棄,借歧義圖將「正讀™」鹹魚翻生?留給各位自行想像。

說起來,有人說粵語踎低,本字應作貓低。果真如此,那作動詞彎曲解之「貓」,更不讀〔矛〕。

按「雛」字,我們讀〔初〕,正讀™指讀〔鋤〕才對。初與鋤,只是聲調不同,博士粗暴否定,電視台忽然改讀〔鋤〕,證據確鑿。「貓」字其實同一道理,〔maau1〕與〔maau4(矛)〕,僅一調之轉。所謂「正讀」,又不許,說是「習非勝是」。我怕真有一天,電視台會說「流浪矛狗情況嚴重…」「唔少人喺屋企養矛…」。但如果電視台真要如此做,便得以同一態度處理陽平陰平變調的事例,例如:「荷蘭」只能說「荷瀾(laan4)」而不能說「荷laan1」、「銅鑼灣」不能說「銅鑼環」、「土瓜灣」更不能說「土瓜環」,然後繼續以「社會責任」來護航,而不能「厚此薄彼」。

令人無所適從的正語音

只要翻開《粵音正讀字彙》,你會看到有不少字,標字音前有着﹝正﹞﹝語﹞的圈圈。有一些字則標﹝本﹞﹝今﹞音。根據該書凡例,這兩組符號的意思是:

凡據《廣韻》同系統韻書所載反切切出來的讀音,則視為正讀。如該正讀另有沿用已久,習非勝是的誤讀,則前者為『正讀』,以﹝正﹞號表明;後者為『口語音』,以﹝語﹞號表明。因本讀已不用於讀書音或口語音中…只在該字的『今讀』下注明『本讀』為何。

這代表着甚麼?可以理解為:

﹝正﹞是正確的讀音,而﹝語﹞中所標的讀音,就是「習非勝是」,只不過由於「沿用已久」,所以姑且收錄,告訴你這是錯的,不過仍未取代﹝正﹞音。

而﹝本﹞﹝今﹞音,則是﹝本﹞音已被取代,﹝今﹞音成為今時今日流行的讀音,何文匯「無可奈何」地接受;而﹝正﹞所標着的就是「正音」,而﹝語﹞中所標示的,就不是正音,因為「『非』未能勝『是』時,這個『非」還是要改的。」(《粵音教學紀事》p155)

何文匯博士極度反對「習非勝是」:

至於要不要把這些讀音和聲調都改正過來,還須每個字斟酌。我的立場是:可改則改。不然,一切語文規則,豈不是名存實亡?而語音,豈不是越來越混亂?(《粵音平仄入門》)

可是,到底何氏是否主張,將所有﹝語﹞音改成﹝正﹞音?

關於這一點,卻連何本人也沒說清楚。

例如搜字,他認為正音 [sau1] 音同「收」,不顧現實貿然改正,會妨礙溝通,雖然他心不甘情不願:

但「搜」字誤讀了那麼久,口語又常常獨用,如果貿貿然把它改正了,反而會妨礙溝通。試想如果一位警官帶同一隊警察去搜查地方,一抵步便一聲號令說 [sau1],警察不因為誤會他說「收」而收隊才怪哩。所以,「搜」的誤讀在口語裏暫時不宜改正,這是「習非勝是」使然,是迫不得已的。應該待大家熟悉「搜」字的書面語正讀後才作打算。

但如「刊」、「愉」、「誼」、「銘」,他說因為口語不會單獨使用,故「無礙盡速改正」。

依此類推,我相信何博士會認同以下書中所載的誤讀,應該「盡速改正」了:

瑰寶 應讀 〔歸〕寶(29,《粵音正讀手冊》頁碼,下同);
棲息 應讀 〔西〕息(31);
篩選 應讀 〔思〕選(31);
駕駛 應讀 駕〔屎〕(31);
發奮 應讀 發〔份〕(45);
不僅 應讀 不〔近〕(45);
昆蟲 應讀 〔軍〕蟲(46);
騎術 應讀 〔奇〕術(61);
手錶 應讀 手〔表〕(73);
治療 應讀 治〔liu6〕(76);
跳躍 應讀 〔條〕〔藥〕(78);
殉職 應讀 〔順〕職(133);
魔鬼 應讀 〔磨〕鬼(110);
概念 應讀 〔蓋〕念(114);
妄想 應讀 〔忘〕想(120);
花絮 應讀 花〔稅〕(129);
貯備 應讀 〔煮〕備(157);
書院 應讀 書〔願〕(163)……

還有忍受應讀〔引〕受,戀愛應讀〔lyun5〕愛等等,這一堆字,不單我們平日不會如此讀,有好些連一般字典,早已不再收載,因為字音已被何博士所謂的﹝語﹞音所取代。

所以,「『非』未能勝『是』時,這個『非」還是要改的」這一段話,到底能否套用到這些﹝正﹞﹝語﹞音上?我十分懷疑。

是不是為求將誤讀還原,以對得住先人遺留的讀音,就可以將一個已被社會接受、已趨穩定的讀音,利用人們的崇拜權威心理,一下子否決掉?

一字「獨立使用」與否,又是不是一個決定一個字有否改「正」必要的一個合理、可用而切合實際的標準?

這就是正語音的弔詭之處。何文匯一邊鼓吹還原正讀™,一邊說不能罔顧現實;對於一些「迫不得已暫不宜改正」及一些「無礙盡速改正」的字,他卻劃一地以正語音標示之。上述例子,到底應否改正?如果他說要,便明顯是不顧現實情況,與之前搜字的立場不符,與他認為「不能罔顧現實」的「人道立場」不符;如果他說「暫且不必」,又與他極度反對「習非勝是」的立場不符;而他說對於這些字須「每個字斟酌」,如果是我們去每個字斟酌,何氏大概又不會同意了;但如果由他每個字斟酌,結果又會如何呢?

何氏沒有明說,留下一大片灰色地帶。若果某天權威崇拜者忽然「揸正嚟做」,勢必會引起一場語音大混亂,爭拗不絕,而何氏又大可置身事外。

更何況上面那些字音,其實根本就是「因本讀已不用於讀書音或口語音中」的「今讀」,只是何博士不願意承認。

對於之前說過何氏指「不宜改正」的搜字,在港台「粵講粵啱一分鐘」,他卻另有見解:

廣播員每每將「搜索」讀成「手〔saak3〕」或者「手〔sok3〕」,前者對了「一半」,後者全錯。

這段錄音,一字一句,可以看出其精心計算,實在聰明至極。

他只說「讀詩的時候尤其要維持平聲正讀」,卻沒有說日常讀時可以,或需要怎樣。但他說「全錯」二字鏗鏘有聲,義正辭嚴,聽眾懾於其威,不知就裏,可能便已急不及待「改正」。

而他說「讀詩的時候尤其要…」,亦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日常讀時固然要(維持平聲正讀)」,於是又會「改正」。

但由於他其實從未明言日常讀書說話時,搜字該怎樣讀,知情者不能說他自相矛盾,他大可堅持「暫不必改正」立場;不知情者則以正讀™為榮,開始〔收〕起來,何氏也達到了其「還原古音」目的,或「依照他的讀音是為正讀」的目的,或「非音未取代是音」的目的。

還有一些正語音,根本就是口語變讀,例如他說頂字,「﹝語﹞deng2」。大家說慣了粵語當知這未必正確。在屋頂、山頂、摸頂等字,我們是會說 deng2 音,但頂點、頂多、頂天立地,則絕不會說 deng2,而會說回「鼎ding2」音。

難道何博士為了我們對得住祖先,連屋頂、山頂都要讀成屋〔鼎〕,山〔鼎〕?

而「正」,也是「﹝語﹞zeng3」。那麼,「呢首歌好正」、「講嘢唔正」就要說成「呢首歌好﹝證﹞」、「講嘢唔﹝證﹞」了;「四正」又四﹝證﹞了?

這兩個字的現實情況,是讀書音(〔鼎〕、〔證〕)和口語音二者並存,各用於不同場合。博士可連這種變讀也不接受。難道這些變讀,又不是先人遺留給我們的?何大博士只承認先人遺留給我們的讀書音,卻要撲殺掉先人遺留給我們的口語音,這就是他所說,「對先人遺留的讀音應有的態度」?

近日逛書店看到一本《商務學生字典》。此字典,由何文匯審音的《商務學生字典》,標音應是照搬其大作,但﹝正﹞﹝語﹞音的關係更變得含糊不清了。在該字典中,﹝語﹞音僅指為與正讀不同的口語讀音,至於「習非勝是」、「盡速改正」等等字眼,在該字典中則未見提及。

那也可以理解。如果家長們看到這本字典,看到凡例說﹝語﹞是日常錯讀,隨手一翻,驚見「貓」字原來只能讀「苗」或「矛」,陰平聲是「習非勝是」、「日常錯讀」、「盡速改正」,誰會購買?難道就不怕子女學成後,轉過頭「更正」家長,「媽咪,你讀貓 [maau1] 仔,花貓 [maau1],係錯㗎!應該讀〔苗〕仔或者〔矛〕仔!同埋應該係花〔苗〕,唔係花貓 [maau1]!」

不再說「習非勝是」,有些讀者或不會因為看到「正讀」的「正」字而不顧現實發瘋「改正」,但難保有不懂分辨是非的學生開始「〔西〕息」「駕〔屎〕」起來。這種情況,何氏可能樂觀其成。大家看到連堂堂香港最大的電視台,也可以拿着「正音」當作尚方寶劍亂揮,遑論學生?

而何氏亦並沒有明言他對於﹝正﹞﹝語﹞音的立場有過任何改變,所以你也不能說他「轉軚」。

聰明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