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新版商務新詞典

「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不一定是「最合適的讀音」

收到電視台的回信,說實在,心情是沉重的。因為所謂根據《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不選取異讀音,這種「審音」做法,委實不妥。如何不妥?不妥在於將該字庫標注的「異讀音」敬而遠之。

以下是一些例子,相信足以反映以該字庫「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並不一定可取。

  • 供養,必須讀〔貢〕〔讓〕
  • 芒果,必須讀〔忘〕果
  • 洽談、融洽,必須讀〔合〕談、融〔合〕
  • 繞道,必須讀〔jiu5〕道
  • 騷擾,亦須讀騷〔jiu5〕
  • 懵懂,必須讀〔mung5〕懂
  • 鮑魚,必須讀〔齙 baau6〕魚
  • 蛋白,必須讀〔但〕白
  • 跨越,必須讀〔kwaa3〕越(想像將「掛」字發 k- 聲母)
  • 倔強,必須讀倔〔goeng6〕
  • 尷尬,必須讀監(第一聲)尬
  • 吼叫,必須讀〔hau3〕叫
  • 划艇,必須讀〔華〕艇
  • 橙汁,必須讀〔倀〕汁
  • 黏土,必須讀〔nim4〕土(「廉」音發 n- 聲母)
  • 產卵,必須讀產〔leon5〕
  • 船塢,必須讀船〔滸〕
  • 踢毽,必須讀踢〔見〕
  • 柿子,必須讀〔恃〕子
  • 餡餅,必須讀〔haam6〕餅
  • 一滴水,必須讀一〔的〕水
  • 靜悄悄,必須讀靜〔ciu2〕〔ciu2〕
  • 澆水,必須讀〔驕〕水
  • 洗澡,必須讀洗〔早〕
  • 饅頭,必須讀〔蠻〕頭
  • 拷打、拷問,必須讀〔考〕打、〔考〕問

這些字音,雖然根據該字庫,比我們日常用的「異讀」,更有「根據」,但若說出來,則肯定無人會明白。

只是,該字庫純粹是歸納數據,機械性地在其所選取的有限工具書中,選出「最多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而不是為每字作出審音並推薦一個建議讀音(否則倒不如說是選出「最適切的讀音」好了)。明乎此,我們犯不着以同樣機械式的手段,主觀地以為「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與「異讀」音間,一定之前者為「正」,後者為「副」,甚或「誤」。

大家會否發覺,某些字音,與《商務新詞典》被批評的粤音,有若干雷同?

誠然,此台所做的,就結果(混亂粤音)而言,與上述二書,並無二致。但《商務新詞典》也好,《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也罷,此兩書編輯及工作組人員,無論身份地位,與一個電視台配音部的工作人員,不能同日而語。則若筆者以上述二書辭典編輯同一標準去要求電視台,似乎期望過高,亦不切實際。

所以,一開始接到電視台回覆,火上心頭,也有衝然要立即回信痛罵始作俑者。不過幾天下來,思前想後,心想假定電視台那位工作人員必定是無事生非,不甚妥當。反而電視台有心為每字查讀音,以示尊重,未嘗不是好事。

既然設立這個網誌目的,是希望電視台能認真審視一下現行決定字音的制度,則責罵,是無補於事了。以下是筆者的回信,現靜候電視台的反應。

我不懷疑配音部對於粵音的重視,惟有一事尚請貴台審重考慮:《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有配詞的字音(即並非標為「異讀」的音),並不一定是最合適的讀音。

正如該網頁所言:「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一個統計概念,而非價值評判」。《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一個字音是否「有最充份根據」,祇是根據所選材料歸納的一個統計數字。統計數字可作參考,但不應作為一個取捨的「絕對標準」。基於該統計數字取材的侷限性,在某些情況下,「異讀字」的價值,並不比「非異讀字」為低。

請貴台明白,一個合適的讀音,不能脫離生活的語言經驗。因為語言之所以存在,目的,是為了與人溝通,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電視作為一個單向傳送的服務,觀眾作為受方,若觀眾得經多一輪思想,或得靠字幕,才能明白貴台要傳遞的訊息,則語言作為溝通的作用,便大打折扣。

我以為,對網頁上所標注的「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及「異讀」之間做選擇時,無視現實生活環境,劃一地取前者而捨後者,這種過份簡單化的原則,殊不可取。

正如上函提及的「雛」字,以所舉出之字詞典,再加上各大方言區的實際情況為據,該字庫認為「有根據」的讀音,即貴台選取的字音,在粵語社群(不單香港)而言,在今時今日,是沒有足夠信服力的。

「雛」是一個陽平轉陰平的變調。如果因為網頁上指陰平聲是「變調」而捨棄之,那麼「芒果」的「芒」字,根據此網頁,也不可以陽平轉陰平,即是只能讀陽平聲(忘),唸之如「忘果」。雖然單就《粵語審音配詞字庫》而言,這亦是有「充分理據」的讀音,但卻顯然是違背了實際情況,亦肯定無法有效與人溝通。

又例如「墊」字,墊支是讀如「電」支、鞋墊則讀如鞋「薦」;如果根據《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則貴台只能讀「din3」音,這個音,已經沒有任何常用字同音。

但如果選擇這種字音作為貴台向我們觀眾溝通的字音,我們肯定無法明白。語言一旦陷入混亂,一旦人與人之間無法依靠該語言順利溝通,即該語言便失去了作為語言的存在意義,很可能由混亂以至消亡。

基於這層考慮,本人亦非在提倡字音可以隨便亂讀。反而,我認為《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確是一個可堪參考的資源。老實說,對於貴台配音部幾乎逐字查遍這種認真態度,本人十分佩服。但本人只想指出:單純以「異讀字與否」決定是否成為配音員使用的讀音,這種方法,有待商榷,因為這也有可能造成「無法順利溝通」的局面。我肯定,這亦非《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設立原意。

有關粵音參考,本人大膽建議《廣州話正音字典》。此書字音是由粵港澳三地專家討論的成果(審音委員後附)。還有一本由何國祥博士整理的《常用字廣州話異讀分類整理》,列出廣州音字典、李氏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同音字彙、中文字典、辭淵、粵音韻彙的收音對照比較,並註有廣州話建議讀音,惟此書應難於市面找到。

但無論字書辭典有多權威,懇請閣下勿忘記:書本終究是死的,而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是活的。除非閣下不懂說廣東話,否則一個常用字,社會上的人怎麼讀,您是一定會知道的。當一個字音的的確確為大眾所接受而又被語言學者所認同時,我認為,不必將《粵語審音配詞字庫》中的所謂「異讀」,視為洪水猛獸,更不提一些社會大眾習以為常的字音,礙於《粵語審音配詞字庫》選用材料的年期,而並未收錄。

(Edit: 27/5 增加澆、饅、澡、拷四字字音比較)

2008新版商務新詞典自打嘴巴

Uwants 討論區網友「草=) 」一篇文章,令人眼界大開。口供,要讀口〔貢〕?兌現,要讀〔隊〕現?卵要讀 [leon5]?松柏要讀松〔伯〕?橫財要讀〔waang6〕財?新畿內亞要讀新〔其〕內亞?騷擾要讀騷 [jiu5]?秦檜要讀秦[kui3]?……這就是2008年新版《商務新詞典》所標注的字音。這本挾着舊版名聲的《商務新詞典》似乎一字一音,都在觸動我們的神經,都要挑戰我們的忍耐極限。除了「俱」、「劈」二字有見我們日常讀音居次,上述各例,均為唯一注音。如果你據此《商務新詞典》發音,則絕不能講如口〔工〕、〔對〕現、松〔拍〕、秦〔繪〕。極端例子如畿、檜,幾是何文匯獨家。該文已附頁碼,大家不妨查證。如此「正音」,不單令人皺眉,甚至覺得恐怖、心寒。若有人起用這些怪音,我們的廣府話,會被搞成甚麼樣子?這不是妖言惑眾,又算甚麼?這本字典的目的,似乎真要的弄到人人自危,以為自己一世人,讀個詞語講句句子,十之八九,都是「錯」。你一以為自己「錯」,「正音」者便可以乘機鑽空子來「正」你的音了。將一個無可爭議的字音搞到有爭議,更是活生生的「搞亂粵音運動」。我本不認同王亭之先生喚此正讀™為妖音、邪音,今不免有所動搖。更令人咋舌的是此詞典居然還有臉在序中說「編寫一部詞典,反映現代生活的變化,反映語言文字的使用狀況」、「詞典記錄了語言的變化,可以透視出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自說自話、厚顏無恥至此地步,夫復何言?反過來說,依該編輯部序,詞典若係為「反映語言文字的使用狀況」、「記錄語言變化」而編纂,則此詞典,根本完全不及格。由網友隨便一查便已如此嚇人,誰知尚有多少魔鬼隱沒其中,誤導羣眾?他們既已自打嘴巴,大家又何必追捧?懇請各校老師、各位家長及有識之士,認清此本自稱「中文語言工具書權威」(書店門外宣傳字句)的 2008年版《商務新詞典》的真面目!

更多相關討論文章:

uwants 討論區:[閒聊] 一本愚弄香港人的詞典——“全新版”《商務新詞典》

綠野仙蹤討論區:新版商務新詞典

香港三國論壇:【分享】粵語正音運動

(4/11) 都市日報《中國名堂》:錯得不可原諒

檐畔水滴不分岔

看電視台「正字正音™」節目,可能會以為全港只有中大一間大專院校有開中文系。不知是其他院校學者較低調,還是電視台有甚麼原因非找中大正音™派學者不可。不過即使何文匯現在儼如正讀™領袖(精神及實際上),同一學府,不同學者,看法,也未必一致。例如歐陽偉豪博士說「多一個標準」,雖然迴避了有人欲將一己「正讀™」取代全廣府人的讀音而將廣府人一直使用的讀音說成「錯讀」,還道不會影響溝通云云,但尚未大言不慚指全港人都說錯音,此點應予認同。

曾因為2008年《商務新詞典》而說到「檐」字,即「簷」字讀音問題。大家已清楚了解何文匯大教授只承認「鹽」音,其他甚麼〔吟〕篷屋〔蟬〕均為「不正確的讀法」,錄音中何氏還說『「簷蛇」因為不見諸文字,「正讀」反而得以保存,真是既可笑又可悲』。一錘定音下,那些由何氏審音的字詞典,包括2008年版《商務新詞典》,便罷黜百家,不容異見。

無綫偶爾會重播一些短片,作節目與節目間的緩衝,《妙趣廣州話》之其中之一。《妙》片本來並非獨立節目,而是《全線大搜查》節目內的單元。其中一段,剛好提及「檐」字:

片段中清楚講到:

檐有另外一個口語讀法,讀成「吟」,例如「〔吟〕篷」,即門前作擋雨用的篷。…後來衍生出一個新讀音:〔蟬〕。許冠傑《浪子心聲》就有一句「檐(〔蟬〕)畔水滴不分岔」。

有趣的是節目中的解說者,即何杏楓博士,字幕上打出的身份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粵語研究中心委員。她亦係由何文匯教授作單一學術顧問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籌劃委員會」的委員。

檐畔水滴不分岔,正音™卻原來有「分岔」。大家切莫怪罪於何杏楓博士,因為她是「嘗試打破同一個委員會使用同一種標準的局面」,雖然我不免感到有點精神分裂。即使是推廣「正音」,同一個字,你根本不知道甚麼時候,他們會接受通行讀音,又甚麼時候會以古讀來蠱毒閣下,真是既可笑又可悲。注意這並不代表該中心「情理兼備」,因為現在是有一個「標準」認為吟、鹽、蟬三音均可接受;另有「標準」則以單一「鹽」音,製作教材,印行詞典,並力斥異讀為錯音。

但我們不妨樂觀點看。事實是,並非所有學者皆像何博士般拿着《廣韻》古讀訓人,也反映某些拿着《廣韻》古讀衍生的正音書本訓人的傳媒機構,只會自暴其醜。

拿着一本「正音™」書不加思索照本宣科,不能反映對語言文字的尊重,只是追求速效,追求「我們講正音」、「我們很有文化」、「我們很有社會責任」的虛名。

捨本逐末的結果,就是不顧常理。例如他們不會覺得聽憑一面之詞,便不惜連粵方言群採用的讀音也廢掉的做法,是何等霸道。

筆者不諳日語,不過知道例如日語中的「你」字,已經有多種說法,表達說話者的態度、禮節,如「お前」、「おれ」以至較粗俗的「きさま」等。他們也不認為,為劇集或動畫配音時,角色語調粗俗或不太講禮節時,來到中文卻滿口當今只有何文匯一派學者才使用的「正音」,不斷「結救」、「救成」,是何等不合情理。

寫這篇文章時,聽到新聞主播將「行星」讀成「恒星」。你會怎麼讀?小學時,老師說為了分辨「行星」與「恒星」,口語「行星」讀「行路」的「行(haang4)」。

簷字讀法

拙著《解。救。正讀》討論「簷」字讀音問題,歡迎下載查閱。

不要被一些人誤導,說甚麼「鹽才是簷字的正音」,因為這是「何文匯認為的正音」,但持相反意見者大有人在。經常叫大家「不要做字典奴隸」的容若先生,曾發表文章批評簷讀〔鹽〕的做法:

簷讀成鹽復古倒退

電視觀眾投訴:本星期一看無線電視新聞報道,突然聽「鹽篷」之聲不絕。他們都說,鹽是一粒粒的,哪有篷之可言!後來留意到新聞內容,才知所謂「鹽篷」,乃「簷篷」也。他們懷疑無線有人要將「簷」字加以「鹽」化。

請恕直言:各位對無線誤會了!人家欲求正音,絕無邪念。所以把「簷篷」讀成「鹽篷」,主觀願望在此。但就客觀事實面前,如此讀法,是復古倒退

查《康熙字典》,即可查出「簷」字的確讀「鹽」,那是依宋代韻書《廣韻》、《集韻》和明代韻書《正韻》定音。但有兩點必須注意:(一)這部字典所收古音,不等於百分之百粵音;(二)「簷」在粵音中早已讀成蟾(蟬)。

五十多年前,黃錫凌寫《粵音韻彙》承認「簷」有鹽、蟾兩音,並舉例指出「飛簷走壁」的「簷」字讀蟾。其實,此「簷」字與屋簷、「簷篷」的「簷」有何分別?只因他是力主復古音兼跟國語的,在不得不承認「簷」字早已讀蟾的情況下,固執讀鹽之古音而已。

容若個人閱讀習慣,「簷」字一般讀蟾,用於「簷篷」則讀吟。讀吟是讀鹽的音轉,也是早已約定俗成。

無線粵音復古早有前科,從「彌」「擴」等字復古音,顯出是黃氏私淑弟子把關。不知下次復古,是否輪到「僧」、「甄」等字而已,一笑。

容若先生看法與王亭之先生雷同:

…「簷」字,口語唸為「吟」(如簷篷唸為「吟篷」),書面音則唸為「蟬」(如屋檐唸為「屋蟬」),二者皆不同於《廣韻》之音為「鹽」。這就是廣府語音的特色,無人有權否定。至於將來語音會不會變化,將「簷」字讀成另一個音,那則是未來的事,現代人亦絶不能訂出任何標準,不准後人自然而然而改音。

按檐乃簷之異體,舊版《商務新詞典》將「簷」視為「檐」之異體字。

九十年代一輩也許對於簷篷唸「吟篷」 較為陌生,不過老一輩的確如此讀。筆者有次在小巴聽到老太太說簷篷,正是唸作「吟篷」。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朋輩多說「蟬篷」。而當年港台《屋簷下》、無綫配音劇集《同一屋簷下》,均讀「蟬」,不是他們「讀錯」,既然社會大眾此讀,且非一時半刻的變讀,電視台沿用,十分合理。至於簷蛇大家讀「鹽蛇」,則無異議。無論如何,讀「吟篷」也好「簷篷」也好,均不能算錯──即使字典不收「吟」音。

據容若文,電視觀眾對於「簷」讀〔鹽〕反感。以下一小片段,摘自1990年無綫電視的香港大事回顧節目。節目中旁述李汶靜小姐,將簷篷讀作「吟篷」。今時今日,大家卻只聽到新聞報道員一概唸「鹽篷」。

新版《商務新詞典》搞何文匯崇拜,「禪」音被撲殺掉。此書字音,若供現今社會中小學生參考,就是不符現實。

現在電視台有向何文匯靠攏嫌疑,我實在不希望繼星矢〔明〕王星事件後,電視台再來破壞觀眾的回憶。

新版《商務新詞典》的貓

「貓」這個字,真的是「連小學生都識讀」。不識字的,看到貓咪,也懂說這頭貓如何如何。「貓」,現在只有一個讀音,就是「maau1」,或「矛」字轉高平聲,或如字典以切音注:〔媽敲切〕。

獨何文匯博士一人異議:此字「正讀」 可以是〔苗〕,可以是〔矛〕,就是不能讀我們熟悉的〔maau1〕音。現在的音,是「習非勝是」云云。

當然,這是因為何博士認為,《廣韻》切出來的音,便是「正讀」,故在他的立場,判〔苗〕或〔矛〕為正讀,合情合理。不過別忘了,同一正讀,可以有所謂「本今音」、「正語音」。簡單來說,前者是「習非勝是致無法還原,故以今音為正讀」,後者是「習非勝是但尚未取代本讀,故仍將語音視為錯讀,應該更正」。

maau1.jpg

何氏將「貓」讀高平聲,視為「正語音」中的「語音」。就是說他認為,現在貓字,讀成〔矛〕或〔苗〕,仍然用於書面音或口語音中,而且應該「可改則改」,否則語音會「越來越混亂」。

何文匯看法獨特,但也不愁無人附和。盛九疇所編《商務學生字典》,既是由何文匯審音,便先列〔矛〕及〔苗〕音,才注 maau1,謂之「語」音。這和何氏《字彙》書立場一致。盛九疇另一本《現代中文詳解字典》更進一步,完全不收 [maau¹] 音,若有人據此學廣東話,開口「呢隻矛好得意」,閉口「你有冇養苗」,認真大整蠱。

苗矛二音,不單現代字典不收,連六十年代的《辭淵》也不見收載。

cat.jpg

早前容若批評過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縱有不少不切實際的字音,但「貓」字,只有一音,就是我們用慣講慣的 [maau1]。

貓字要讀矛讀苗沒有市場,不過故事未完。我年代的字詞典,對於「貓」一字,只有作名詞解的用法。新的字詞典,還有新收義項:一是「躲藏」,二是「彎曲」。二者均來自北方方言。在書店查過《朗文中文新詞典》、《中華新字典》、《中華新詞典》、黃港生編《商務新字典》、《廣州音字典》等均收此義,似是由貓隻習性引伸出來。當然,此用法在香港十分罕見。

值得留意的是,作動詞「彎曲」解、常用詞「貓腰」的「貓」,普通話讀第二聲,而非第一聲。但由於南方鮮見此用法,且貓字向來只有一音,上述各字詞典,凡收此義,亦標明普通話要讀第二聲,但粵音,仍與作名詞解的「貓」相同。

新版的《商務新詞典》,粵音主要照抄何文匯書,不過此字作名詞用時,仍只標 [maau1] 音。惟作動詞用時,卻有驚人之舉:此書編輯力排眾議,寫明凡用作北方方言「彎曲」解時,粵音竟然要讀〔矛〕

新版《商務新詞典》獻新猷,貓字「忽然破讀」!普通話讀成上聲,粵語要高平轉陽平?是覺得普通話要破讀粵語便要跟?還是貓字要讀矛讀苗沒有市場,但有人不肯放棄,借歧義圖將「正讀™」鹹魚翻生?留給各位自行想像。

說起來,有人說粵語踎低,本字應作貓低。果真如此,那作動詞彎曲解之「貓」,更不讀〔矛〕。

按「雛」字,我們讀〔初〕,正讀™指讀〔鋤〕才對。初與鋤,只是聲調不同,博士粗暴否定,電視台忽然改讀〔鋤〕,證據確鑿。「貓」字其實同一道理,〔maau1〕與〔maau4(矛)〕,僅一調之轉。所謂「正讀」,又不許,說是「習非勝是」。我怕真有一天,電視台會說「流浪矛狗情況嚴重…」「唔少人喺屋企養矛…」。但如果電視台真要如此做,便得以同一態度處理陽平陰平變調的事例,例如:「荷蘭」只能說「荷瀾(laan4)」而不能說「荷laan1」、「銅鑼灣」不能說「銅鑼環」、「土瓜灣」更不能說「土瓜環」,然後繼續以「社會責任」來護航,而不能「厚此薄彼」。

再見了,《商務新詞典》

有看本網誌的讀書會發現我引用不少《商務新詞典》的字音,比對「何氏正讀™」。這本《商務新詞典》,正式名稱是《商務新詞典》縮印本,由黃港生先生編著,1990 年初版。我手頭上的版本是 1992 年 7 月的第 9 版。中小學時期翻查的字詞典還有數本,其中《中華新字典》嫌其釋義太簡,又不懂惜書致其「甩皮甩骨」,在搬家時遺失了;《常用新辭典》沒有粵語注音,故甚少翻閱;結果用得最多的,還是《商務新詞典》。去年再添一本 2007 年 6 月的第 35 次印刷本,貪其有倉頡字碼檢索,方便查閱。

此詞典卷頭編者話,有此一句:

廣州話方面(注音)則無標準可循。有人以古代辭書的切音為準,有人以現代通行的讀音為準,經常爭論不休。本詞典注音採用「兼收並蓄」的辦法,將兩種讀音都注錄,使讀者瞭解到該字的粤讀的演變情況

此字典凡例闡明該詞典收音態度:

注音以現代通行的讀音為主酌注語音,於注音後以「(語)」標明。一字而有多音的,則加「(又)」於注音之後標明。有些字由於誤讀而有積非成是的趨勢,則加「(俗)」於注音之後標明。

既然大家對粵音標準未有共識,則不宜偏離任何一方,此所謂「兼收並蓄」;若一字音明顯已經不再通行,便不收納,以求貼近現實,且不會歧視「俗」音,我個人以為這是字詞典編者對注音的負責任的態度。

可是,2008年1月,「《商務新詞典》於初版推出的18年後全面修訂」。新書佈滿該店書架,甚為醒目。詞典不再以藍色為主調,也不再稱為「縮印本」,但明顯是作為原有《商務新詞典》縮印本的取代品。換言之 1990 年至 2007 年的《商務新詞典》縮印本,自此次改版,便成歷史。作為讀者的我,不免嘆買得不是時候,才剛添購,未幾新版便已付刊,但也想看看箇中有何轉變。

卻原來,這本「全面修訂、收錄新詞新義、擴大字詞庫」的詞典,所收粵音,卻由以往「兼收並蓄」,變成此句:

粵語讀音主要參考何文匯博士等編著的《粵音正讀字彙》(第二版)

換言之,《商務新詞典》在編輯陣容面目全非,內容改頭換面後,其對注音的編採方針,與前代迥然不同。他們推翻了舊版黃港生先生的「兼收並蓄」做法,改為獨尊何氏粵音(何氏的正讀™與我們認知的正讀有何不同,請閱前文,在此不贅)。說是推翻,因為明顯地,我看不到現在社會有甚麼「共識」,認為香港乃至整個粵語社羣,都應遵照何文匯正讀™,或何氏古讀™,不得有違。故採何文匯正讀™,只是書載編輯諸位的智慧使然,而不見得有社會現實基礎。

大家當可預料,書內何氏古讀隨處可見。

例如【彌】字。舊版只收〔尼〕音,新版先注〔微〕音,後注〔尼〕音。

例如【雛】字。舊版只收〔初〕音,近代新出版字詞典均只此此音。新版先注〔鋤〕音,後注〔初〕音。

你可能說,這可以說明它也有收我們日常使用的「何氏錯讀」啊!對,這本書與其他某些也是「主要參考何氏粵音」的作品,略有不同,一些通用讀音,甚至何氏認為「錯讀」的字音,此字典可能有收。

但且先莫高興:【綜】字,舊版在作「綜合」、「綜計」解時,注〔中〕音,即我們通用的讀音,即何氏認為的錯讀。這個「社會通用的何氏錯讀」,十多年來,未被淘汰,但在新版,此音竟被刪去!無論普通話第一還是第四聲,粵音均只有〔眾〕音!

是以目前觀察,此詞典現在的取向是:何氏認為是「正讀」的字音,此詞典必收,且放在首位;並酌收何文匯不認同的讀音。

商務亦曾出版《商務學生詞典》,由盛九疇所編,何文匯審音。順帶一提,盛九疇還有一部《現代中文詳解字典》,收音取態相同。雖然新版商務與《學生詞典》相比我認為後者更脫離現實,但此書非為取代《商務新詞典》。現在這本「最多學校選用」的《商務新詞典》改朝換代,向何文匯靠攏,大家可以看見,何氏得到電視台、出版社的鼎力幫忙,其「正讀™」大業又得以更進一步。新版《商務新詞典》,十餘名編輯的「成果」,雖未致一刀切,但就是以「何氏粵音」先行,「使不實際的讀音凌駕於實際讀音之上」,搞語音復古,令人無法想像。

無疑,以今日角度,舊版《商務新詞典》,所注粵音亦有不符現實的情況。但畢竟這是十多年前所編,且編輯一句「使讀者瞭解到該字的粤讀的演變程況」,實在可圈可點。現在新版《商務新詞典》,採用何氏粵音,即認同何氏粵音,並認同其背後的理論,甚至為了迎合他的「正讀™」,而不收錄社會大眾普遍使用而客觀存在的粵音。我只能說,這本《商務新詞典》,已經不再是《商務新詞典》,不再是一本值得我信賴的《商務新詞典》。我們為甚麼要買一本為何文匯博士一己之說背書的出品?

所以,我必須感謝黃港生先生,和他那舊版《商務新詞典》,謝謝您。

至於這本卻依仗昔日口碑去宣傳何文匯、舊瓶新酒的新版《商務新詞典》,我個人堅決拒買。也會對其他朋友、他們的子女說,不要買。

cpdict1.jpg

2/28 補充:

以下是更多《商務新詞典》的注音比較:

新版

舊版

凍 (dung3)

動 (dung6)

鑿 (zok6)

作 (zok3), 又音鑿

九 (gau2)

九, 俗音斗 (dau2)

口 (hau2) 或 hau3

hau3, 又音敲 (haau1)

hon1

hon1, 又音罕 (hon2)

名 (ming4)

明, 又音皿 (ming5)

見 (gin3)

見, 又音演 (jin2)

廓 (kwok3)

廓, 俗音抗 kong3

雀(zoek3)

雀, 又音桌 (coek3)

鹽(jim4)

嚴, 又音蟬 (sim4)

可以設想,他們是在進行粵音「統讀」。坊間辭書,以至舊版的《商務新詞典》,收音標準,都不會完全無視民間現實情況。現在這本詞典的態度,就是不管你社會上怎麼讀,總之何文匯大博士不承認的,便可免則免。如果說大家應多查字典,看以上的字,我只能想像,新版詞典的編者,即石建榮、田國忠、白嘉薈、沈綠茵、李潤生、李鴻福、阮錦榮、阮智富、周義芳、袁祥榮、陳福疇共十一人,是在意圖影響學生使用社會通行的字音,去協助何文匯圓其「正讀™」大業。

【棟】樑變〔凍〕樑之荒謬,猶似橙要唸成〔殘 ng 韻尾〕之謂正讀。【昨】字,〔作〕〔鑿〕二音,如歐陽偉豪博士所言,並存於同一時空之下;一直以來,相安無事,只是有一些人硬要說〔作〕是錯讀。【糾】字讀九亦不無爭論,但「何文匯古讀」受電視台青睞,新聞報道員九正頻頻,大家無話可說,但不能讀〔斗〕,則又是何氏說了算。【吼】字收〔口〕音,再收一個有音無字的hau3音也不收〔敲〕音。查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只有何氏收〔口〕音,此詞典照收不誤,對范國先生(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的〔敲〕音,則棄若敝屣,擺明大細瞧。【擴】和【灼】字與容若先生曾撰文批評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一樣只收「廓」和「雀」音。至於【毽】字,據此新版《商務新詞典》,原來我們小時候踢毽都全踢錯了,應該是踢〔見〕,那本《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更不知所謂

新春秋荏苒軒主人說「古往今來,未聞有甚麼「正音運動」;即使有,也多失敗告終」。 今次「正音運動」結果如何,孰難預料。我的看法是:何文匯現在是否定民間的約定俗成,還把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亂撚一通,將民間的約定俗成,說成習非勝是, 然後以自己一套約定俗成──不,還不能說俗成,只能算是「約定博士成」的,或在他們眼中是「約定雅成」、自成一系的體制──透過電視台、電台,現在還加上《商務新詞典》的諸位編輯(對了,教育局也有嫌疑),推向民間,以求達到「人為約定俗成」(由於是傾向正讀™的約定俗成,當然不算習非勝是),營造一種「De facto」局面, 而去取代我們的一套。所以大家便明白,何文匯博士根本不必去對民間的批評回應甚麼或辯解甚麼。而且對於諸位辭書編輯的好處是,無論何時再版,只要原稿照抄便可,反正有人在象牙塔煉成,便不需做甚麼走向民間查證讀音等費時失事功夫。而由於這一套正讀™標準並不是一條公式,換言之,說話語權在何氏或朱國藩他們圍內手上,並不為過。所以我會看這次的「正音運動」,不單是「粵音統讀運動」,還是一次「造王運動」,只是看何時「君臨天下」。這種翻天覆地的轉變,以粵語為母語的數百萬香港人,以至整個廣府話社群,均無權置喙。如果是我看得嚴重了,那我也想聽聽,現在的情況,代表了些甚麼。

3/1:略作修訂,並刪去多餘句子(本來是為將字音比較表併到內文預留的,後來決定在文末補充,卻忘記將之刪除)。並發現,此詞典「出版說明」有以下一段:

編寫一部詞典,反映現代生活的變化,反映語言文字的使用狀況,發掘詞語的中華文化內涵,揭示語言應用的各種變化,充分滿足者學習和運用中文的需要,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此,我們組詞典編纂的專家學者,切磋琢磨多年,編就這本《商務新詞典》。

也有這麼一句:

詞典記錄了語言的變化,可以透視出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

原來眾專家學者的眼中,現在語言文字的使用狀況和變化,就是向何文匯正讀™埋堆。真令人大開眼界。

8/2 補充:

2011/5/27補充:

連結已失效,轉錄黃港生先生的回應如下:

謝謝先生對本人所編的《商務新詞典》的厚愛.

我是在數天前才經由友人口中得知有這樣一本"全新版"《商務新詞典》.

彼方在我毫不知情下停售和回收我的詞典,並以偷天換日的手法換上所謂"全新版",企圖攫奪我的成果,手法何其卑劣.

《商務新詞典》是本人嘔心瀝血(我確實因編纂這本詞典而致多次胃出血)的作品.內容和注音雖不盡善(本人曾多次向彼方提出修訂,都被推卻.這大概是為出"全新版"埋下伏筆),但自問頗有口碑.

“全新版"的編著者,據知全是內地(不是北京就是上海)人.他們當然不可能懂得注粵音,尤其微妙的地方.所以只能由他們的責任編輯把何某的《粵音正讀字彙》搬字過紙.(盛某的《商務學生詞典》亦然)

何某常拿《廣韻》嚇唬人,以隋唐官話來規範現在的粵方言,實在不值一哂.語言是變動不居的,無論形音義,都離不開這一規律.所謂"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何某及其徒子徒孫要擋也擋不住的.

本來我正積極奔走尋求贊助,編纂一部供免費查閱的網上版詞典(有粵語和普通話發聲直音).奈何平地起波瀾!我得為版權糾紛而費神了.這對讀書人來說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

拜讀鴻文,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再次謝謝閣下的厚愛!

又:《中華新字典》是我早年在中華書局工作時不冠名編輯的.當時怯於黃錫凌《粵音韻彙》的名氣,注音時多少受到他的影響.

黃氏的注音雖不盡如人意,但始終是用國際音標注粵音的始創者,我是非常尊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