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臚列一些與何文匯「以《廣韻》為尊」的審音態度不盡相同的學者/語文研究者的看法,以茲參考。
莫朝雄
我們對於字音,必須正視它的時代演變性;這即是說,對於字音,不必一定追溯到原始的讀音才算正確。因此正讀的『正』這個觀點,就可能發生問題,──某時期認為是俗讀的音,若干時間後,卻變成是最通行的音了。本讀和今讀的論據在此。 (p.59)
--《粵語教學與讀音研究》(1961)
單周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上述字典、韻彙(按:指《中華新字典》、《中文字典》、《粵音韻彙》)的注音跟實際的粵音有距離,而較接近傳統的反切,我們不禁懷疑這些字典、韻彙的粵讀到底是根據實際語音,還是中古的反切。語音是不斷演變的,古今字音不盡相同,也不必相同,我們似乎不必放棄已經約定俗成的音來遷就古代的反切。如果字典中的讀音只照顧古代的反切而不顧實際的讀音,那麼,它們的注音價值便不免大打折扣了。 (p.48)
--〈《粵音韻彙》、《中文字典》、《中華新字典》中一些與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的粵語注音〉,1980年4月《語文雜誌》
饒秉才(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語言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之間交際的需要而發展變化,有些字音在某個歷史時期本來應該讀作某個音,但是到了另一個歷史時期絕大多數人已經用另一個音代替它,而原來的音反而不講或少講。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承認發展了的音為正音,而不應加以排斥。…只要人們公認它,又能很好地為人們服務,就應該承認它是正統音。 (p.43)
--〈粵方言字音的訂音問題〉,1980年8月《語文雜誌》
林佐瀚(《每日一字》節目主持)
凡字音已俗通慣用的,我一定接受,因為字音是與時間活生生地轉變的,不應堅持正音,過於執着泥古。(自序)
--《每日一字》,1983
黃耀堃(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語音不同於一般聲音,在於人類用語音來承載語意,因此語音的會性質最為重要。語音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和生理現象,語音和語意緊密結合,具有表意的功能,因此每個民族各有不同的語音結構和系統,單從物理性質和生理性質是解釋不了的。而語音和語義的關係,是約定俗成的,不能隨意改變,否則就會失去表意的功能。譬如很多人提倡讀正音,只從古書推求出一些自認為正確的讀音,要求社會各階層人士依照他的唸法,結果往往造成混亂,因為他們違反了語言的社會性質。 (p.79)
--《音韻學引論》,1994
陳永明教授(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院院長)
我其實不太想用『正音』和『錯音』這兩個詞。反而用『今天一般人所接受的讀音』與『今天一般人不接受的讀音』,或較準確。說話無非為了溝通,若我讀一個字出來沒有人聽得懂,又怎能稱得上是『正音』?…我的原則是,服從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讀音。假如這個『正音』與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讀音不同,我們會將之以一種知識去傳授,告訴他們這個字,曾經一度當唸如此。
--《中文一分鐘》,香港電台,1997
朱維德(電視節目主持)
關於讀音,復古殊屬多餘;時代轉變,無謂矯枉過正。『時間』古讀『時奸』,早成笑柄,應該引鑑。
--《一字撚斷幾根鬚》,2005
詹伯慧(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確定每一個字的正確讀音時,除了充分考慮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規律,緊密聯繫反映古代語音系統的韻書反切以外,同時也應充分尊重現實的讀音情況,因為語言始終是發展的,現代人的讀音固然跟古代的讀音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也不排除出現由於語言的發展而導致今音的實際讀法與古音格格不入、甚至大相逕庭的情況。
…儘管粵語音讀存在著較多與《廣韻》反切吻合的地方,但粵語畢竟也是發展中的一種方言,在發展中受到各種內部外部因素的影響,甚至還可能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約,從而使得現在通行的個別讀音有可能完全背離了《廣韻》的反切。面對這一類情況,我們在審訂粵語今讀時,也就不能不考慮到,在參照古音反切的同時,也貫徹「今音從今」、「從今從眾」這樣的原則了。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產物,這是語言學中最基本的道理,適應於任何一種語言,也包括地方方言。我們在釐定現代粵語正音的態度上,正是充分尊重「約定俗成」原則的體現。
…我們在粵語正音中,既要把握語音發展的歷史繼承性,又不能對已在群眾中廣為流行的俗讀熟視無睹,而必須採取兩者兼顧的做法。萬一現代的普遍讀音跟古代反切已失去聯繫,我們就只能以從今從眾的態度來對待今音的釐定了。
…今人用今音,現代香港人用現代粵音,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強求人們把不符合古音反切的粵音『改正』過來,有什麼必要呢?
--《淺談粵語正音》,文匯報,2009年4月27日
施仲謀(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字典辭書記錄語音,但語音會隨時代推移而不斷變遷,那麼字典辭書的注音能否一成不變呢?《粵音韻彙》字音多據中古音資料,然後按語音演變規律來推斷字音,這種書面得到的語音,未必完全符合俗讀。喬硯農的《中文字典》和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雖後出二、三十年,惟注音基本上仍承襲《粵音韻彙》。1985 年修訂版的《中華新字典》,加入了一些又音、俗音、語音等,取音原則有了變化。《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和《廣州話正音字典》都照顧了字音約定俗成的法則,於正音之外,多了又音和俗音,甚至以又音為正音,以正音為又音。上述這些舉措,對我們不無啟發。……字典辭書應該盡量如實記錄字的讀音,俾語言學習者有所依循,如果兩者差距那麼大,不是使人無所適從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語言與文化》,施仲謀,中華書局,2013年4月初版